• 我們的知識產生自心靈的兩個基本來源,其中第一個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印象的感受性),第二個是通過這些表象認識一個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性); 通過前者,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通過後者,該對象在與那個(僅僅作為心靈的規定的)表象的關系中被思維。因此,直觀和概念構成了我們一切知識的要素,以至于無論是概念沒有以某些方式與它們相應的直觀、還是直觀沒有概念,都不能提供知識。 這二者要麼是純粹的,要麼是經驗性的。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覺(它以對象現實的在場為前提條件),它們就是經驗性的;但如果表象未混雜任何感覺,它們就是純粹的。
    0 0 0 3 拷貝 二維碼 《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43句]
  • 康德

    1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其一生深居簡出,終身未娶,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 (Königsberg,現俄羅斯加里甯格勒)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1755年 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康德終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于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表。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過康德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十分健談,經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志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志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色的哲學家聞名于世,他去世後,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