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靈魂,在這《多余的話》里還囑咐死後請解剖他的尸體,因為他是一個得了多年肺病的人。這又是他的偉大,他的無私。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塗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曆史,極力隱惡揚善。特別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愛這樣做,別人也幫他這樣做,所謂為尊者諱。而他卻不肯。作為領袖,人們希望他內外都是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固執地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實驗的一部分。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赴死時,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當我們再看他對自己的解剖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風鳴林吼,奇絕險峻,給人更多的思考。...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覓渡》
- 山水畢竟是無言之物,一般人耐不得這種寂寞,總要附會出一些故事來說。 0 0 0
- 你接受了某一種觀念,就被擱置到了某一層的某一個箱子里。 0 0 0
- 延安歲月是毛澤東及我們黨與土地、與人民聯系最緊密的時期。他住在窯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純厚的黃土,大地緊緊地摟抱著他,四壁上下隨時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他輸送著力量。 0 0 0
- 當一個人從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義之後,他就獲得了最大的堅強和最大的從容。這是靠肉體的耐力和感情的傾注所無法達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軌道的延伸一樣堅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向來是以理行事,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 0 0 0
- 思想這面銅鏡總是靠歲月的擦磨來現其光亮。 0 0 0
- 人們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體貼那無言的自然。 0 0 0
- 神仙雖好,沒有煙火。 0 0 0
- 既然是靈魂,它就該有不同的驅殼,它就會有永遠的生命。 0 0 0
- 曆史只會記得那是一次在“我們”的旗幟下對個人選擇的強制,再過十年,再過一百年,曆史越往前走,越會刪除很多細節,使本質凸現,那是一次信仰的災難。 0 0 0
- 人生又像一支蠟燭,每時都在做著物與光的交易。 0 0 0
- 哲人者,甯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0 0 0
- 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只撥著算珠的手。 0 0 0
- 愛情這東西實在屬于土地,屬于勞動,屬于那些無產、無累、無任、無負的人。 0 0 0
- 它是什麼?什麼也不是,就是美。 0 0 0
- 但幸福又是個動態的東西,如想要獨立高峰,就只有一座接一座去攀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享受。 0 0 0
- 如果秋白就這樣高呼口號為革命獻身,人們也許還不會這樣長久地懷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臨死前又搶著寫了一篇《多余的話》,這在一般人看來真是多余。我們看他短短的一生斗爭何等堅決,他在國共合作中對國民黨右派的批駁、在黨內對陳獨秀右傾路線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會議”,決定武裝斗爭,永遠功彪史冊,他在監獄中從容斗敵,最後英勇就義,泣天地動鬼神。這是一個多麼完整的句號。但是他不肯,他覺得自己實在渺小,實在愧對黨的領袖這個稱號,于是用解剖刀,將自己的靈魂仔仔細細地剖析了一遍。 0 0 0
- 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 0 0 0
- 常人之心,年月可觀;哲人之心,世紀方知。 0 0 0
- 我從延安回來,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窯洞。 照理說我對窯洞並不陌生,我是在窯洞里生,窯洞里長的。我對窯洞的熟悉,就像對一件穿舊了的衣服,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但是,當三年前,我初訪延安時,這熟悉的土窯洞卻讓我的心猛然一顫,以至于三年來如魔在身,縈繞不絕。因為這普通的窯洞里曾住過一位偉大的人,而那些偉大的思想也就像生產土豆、小米一樣在這黃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跡般地生產了出來。 0 0 0
- 大勝之後他別無奢求,推開窯門對警衛說,只要吃一碗紅燒肉。 0 0 0
- 紀念館本是一間瞿家的舊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條河,叫覓渡河。一聽這名字我就心中一驚,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瞿秋白是以職業革命家自詡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並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八七會議”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書生之肩,挑起了統帥全黨的重擔,發出武裝斗爭的吼聲。但是他隨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後來在長征時又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都安然到達陝北,活到了建國。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後就去從容就義。 0 0 0
- 時間這個冰冷卻又公平的家伙,你無情,他就無意;可你有求,他就給予。 0 0 0
- 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在石頭上所體現的最好標志就是一塊石頭由加工其他產品的工具變成被其他工具加工的產品。 0 0 0
- 技藝可傳,水與氣難移。 0 0 0
- 作為領袖,人們希望他內外都是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固執的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他是一個內心既縱橫交錯,又坦蕩如一張白紙的人。 0 0 0
- 他在《多余的話》里一再表達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多麼想靠上那個碼頭。但他沒有,直到臨死的前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他一生都在覓渡,可是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但正是這悲劇的遺憾,人們才這樣以其生命的一倍、兩倍、十倍的歲月去紀念他。 0 0 0
- 閱讀複雜,寫作也就複雜。滿足刺激有黃色、武打讀物;滿足休閑有閑話、笑話等讀物;滿足信息有報紙;滿足知識有專業的或普及的讀物。而滿足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層次,可以是專門的思想理論和美學讀物,也可以體現在其他各類讀物中。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應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需求的。它可以敘述任何內容,但必須見美見理。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0 0 0
- 什麼東西都怕老,一老就有了資格,有了說法,有了附會、寄托和慰藉。 0 0 0
- “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隹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 “後人評李清照常常觀止于她的一懷愁緒,殊不知她的心靈深處總是冒著抗爭的火花和對理想的呼喊。她是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權貴,不違心做事。她和當朝權臣秦檜本是親戚,秦檜的夫人是他二舅的女兒,親表姐。但李清照與他們概不來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難的時候她甯可去求遠親也不上秦家的門。” 0 0 0
- 我認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傳達了一些信息或知識,還不能叫文章,文者,紋也,要有花紋,要美。又因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來的方舟,其寫作主體和閱讀主體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傳遞一些新的有個性的思想。這樣筆者才吐而後快,讀者才開卷有益。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