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吉爾懂得算數,也深諳個中的政治影響。他在二十九日發函給艾登、迪爾和伊斯梅等將軍: 應該盡可能讓法軍參與敦刻爾克撤退行動,此事至關緊要。他們無法全然依賴自己的船運資源。必須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發——或盡可能減少——法國埋怨。 當晚在倫敦,丘吉爾一直放心不下。盡管他已下達命令,但是幾乎看不到法軍共同撤離的證據。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他發出另一通電報,這回是給雷諾、魏剛和喬治: 我們希望法軍最大限度參與撤離,並已指示海軍總部隨時協助法國海軍陸戰隊行動。我們不知道最後會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共同承擔損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難免的困惑與壓力而心生怨懟。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敦刻爾克》
- 這群三教九流之徒渾身寫著“撤退”兩字,但是截至目前,消息仍然受到封鎖。隨著士兵擁入家鄉,事情再也瞞不住了,倫敦終于在三十日晚上發布公告,證實撤退的消息。畢竟,《泰晤士報》鄙夷地說,這是“許許多多國民親眼所見的事實”。 0 0 0
- 孤立無援的感受可以振奮人心。曾有一名外國人問他的英國朋友,是否會因為波蘭、丹麥、挪威、荷蘭以及如今法國的相繼失守而灰心喪氣。“當然不會,”對方堅定地回答,“我們已進入決戰階段,而且是在家鄉作戰。” 0 0 0
- 整個鄉間,家家戶戶的門窗掛滿了白色布條。在瓦圖(Watou),多塞特兵團第二營的藍姆塞中尉打算走進一間空房子休息一下。住在附近的一名婦人沖過來大喊:“不行,不行,不行!” “這是在打仗啊。”藍姆塞說的這句老話是顆萬靈丹,兩次大戰期間,人們拿它來解釋任何必要的不便。 “是在打仗沒錯,但不是我們的戰爭!”婦人回嘴。 的確,對大多數比利時人而言,這場仗如今已成了別人的戰爭,而擺脫戰局讓他們如釋重負。許多人覺得自己的國家不過是塊踩腳墊,任由鄰近的強權國家在無止境的權力斗爭中隨意踐踏。“英國人,德國人,全都一個樣。”一名心生厭倦的農婦這麼說。 0 0 0
- 傳統也在戈特運河防線系統的南部重鎮拉巴塞顯露無遺。負責守衛這座城市的喀麥隆高地兵團第一營,是最後一支在戰斗中穿著百褶裙的蘇格蘭部隊。這樣的衣著有違規定,不過喀麥隆軍照穿不誤。起碼有一次,百褶裙達到了實用的功能。營副官杭特少校的腿部中彈,不過百褶裙的褶子削弱了子彈的威力。 0 0 0
- 丘吉爾大為震驚。怎麼可以留給希特勒這麼好的宣傳材料,讓他逮到英軍總司令然後拿出來炫耀呢?跟艾登、迪爾及波納爾討論之後,他親筆寫下這道讓戈特別無選擇的命令: 假如通信依舊順暢,我們必須命令你返回英國,並且帶回你自選的軍官,因為我們認為你的指揮部已大幅縮減,可以交由一名軍團團長負責。你應該立刻提名接任人選。如果通信中斷,那麼當你的作戰部隊不超過等同于三個師的兵力時,你必須移交指揮權,並且依照指示返回英國。這項命令符合正確的軍事程序,你沒有擅自行動的余地。 戈特的接任人選必須持續奮戰,“但是當他判斷不可能繼續進行有組織的撤退或者無法對敵軍產生成比例的傷害時,他有權跟法軍高層指揮官商議正式投降,避免無謂的殺戮”。 0 0 0
- 我們是來帶你們回英國的, 我這里有六發子彈,而我的槍法不賴。我身後這名上尉槍法更准。所以總共可以解決你們當中的十二個人。 現在,回到原位,給我他媽的上船! 0 0 0
- 海灘上的場面讓蘭森大為驚愕。一大群來自各個後勤單位的軍官和士兵四處徘徊,朝德國軍機胡亂射擊。即便蘭森拿手槍抵住幾個非常資深的老骨頭,仍然無法讓這群人建立某種秩序。最後,他請來第三軍團指揮部的助理作戰官吉姆遜上尉。後者的解決方法,是命令這群烏合之眾排隊集合,仿佛進行檢閱一般。然後他鄭重地操練他們,下達各種常見的口令。沒想到這群人乖乖配合,立刻恢複秩序。對蘭森而言,這起事件不僅顯示操練能達到什麼成效,也透露出最一絲不苟的人類機制——一名皇家衛兵有怎樣的能耐。 0 0 0
- 有趣的是,德軍也覺得值得慶祝。幾年後,他們的想法將會徹底改觀。許多人甚至認為敦刻爾克是整場戰爭的轉折點:如果遠征軍被擒,英國恐怕會戰敗,德國就能集中力量對付俄羅斯,就不會有伏爾加格勒之役……凡此等等。但在一九四〇年六月四日,上述種種假設狀況都不明朗。 0 0 0
- 另一項要素是敦刻爾克激發的全國參與感。現代戰爭如此不帶個人色彩,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刻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了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尋常家庭主婦確實幫助了筋疲力盡的撤退部隊。在曆史上,軍隊趕著營救受困民眾的案例比比皆是,而這次的狀況,卻是民眾趕著搭救受困的部隊。 0 0 0
- 我的旗幟會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後一名弟兄登船。 0 0 0
- 看見天空中的濃煙了嗎?那就是敦刻爾克。朝那里前進! 0 0 0
- 還有另一項奇跡來自德國空軍本身。戈林也許永遠無法阻止撤退行動,但他大可以造成更多損害。德國軍機鮮少掃射擁擠的海灘從未使用破裂彈,從不攻擊多佛或拉姆斯蓋特這類誘人的目標。但這並非因為他們不想做,而是因為缺乏訓練。斯圖卡轟炸機是訓練來進行地面支持的,不是用來封鎖,戰斗機應該留在高空掩護轟炸機,而不是飛下來摻和。不論基于什麼因素,這些疏忽讓盟軍多了好幾千名士兵得以回家。 0 0 0
- 當天下午是由幾起獨立事件構成的混亂局面:靠著大家都瞧不起的博斯反坦克步槍擊毀一門德國火炮;喝白酒配美味燉雞;從閣樓發射勃倫機槍,導致三輛德國軍車起火燃燒,阻礙了運河邊的道路交通,爭取到寶貴的幾分鍾。一度有一名老婦人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央求庇護。蘭利叫她滾蛋,但是隨即懊悔不已。他把她安置在後面的房間,他覺得那里也許比較安全。 還有一次,他前去營指揮哨查看麥克科戴爾的狀況。少校躺在戰壕旁邊,身上顯然中彈。“我累了,很累很累。”他告訴蘭利。然後他說:“你回去小屋,繼續作戰。” 0 0 0
- 就在凌晨兩點四十五分前,二等兵法爾利聽到一聲清清楚楚的哨音。他們一行人沖出地窖跑上街道。其他小隊也從各個建築物擁出。他們亂成一團,全都朝海灘沖刺。起火的建築為他們照亮路途,四射的炮彈鞭策他們拔腿狂奔。原來,炮火的“平息”只不過是暫時轉移目標而已。不過最難忘的聲音(甚至淹沒了炮火的嘈雜聲)是成千上萬只靴子踏過無數片碎玻璃,發出有節奏的碎裂聲。 0 0 0
- 我奉戈特勳爵之命前來陳述,海軍預備提供的設備根本遠遠不夠………… 您不僅必須調派海峽郵船,也要征召觀光船、貿易商船、漁船、救生艇、游艇、汽艇……任何能橫渡海峽的船只! 任何能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船只都必須調遣……任何船只!即便劃艇也不例外! 0 0 0
- 在卡塞勒受傷的信號兵查爾斯,搭乘醫護列車前往諾斯菲爾德(Northfield)。車行一整夜後,隔天早晨七點,查爾斯被窗外流瀉進來的明亮綠光喚醒。他看看四周,發現車廂內其他弟兄哭了起來。然後他望向窗外,看見“詩人傳唱了幾世紀”的景色——那是青翠的英國鄉間。曆經塵土、焦黑的斷壁殘垣,以及被夷為廢墟的法國北部之後,眼前這片嬌嫩的綠色簡直讓人無法招架,弟兄們瞬間崩潰。 0 0 0
- 法國人似乎有上千種方法來拖慢登船速度。他們想要帶走全部的裝備、私人物品,甚至他們的愛犬。許多人脖子上掛著輪胎內胎——想湊合著當救生圈使用——而這笨重的添加物甚至更拖累進度。他們無不試著擠上他們碰到的第一艘船,而不是分散開來善加利用整條防波堤。他們堅持維持部隊完整,似乎從沒想過到了英國可以重新整編,而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在天亮前離開。 0 0 0
- 于是德軍持續轟炸,英軍如今只能以波佛斯(Bofors)輕型高射炮,以及部隊的勃倫槍和來複槍設法抵抗。有些弟兄情急之下,甚至扯掉手榴彈的引信拋到空中,希望擊中某架低飛的敵機,更多人像皇家運輸勤務隊的巴森下士那樣爬進泰萊公司(Tate&Lyle)的廢棄糖箱。薄薄的木頭箱子沒有實際的保護作用,卻帶給人莫名的安全感。 0 0 0
- 正因如此,重要訊息不是受到耽擱,就是徹底遺失,各指揮部如同瞎子摸象,各自為政,彼此間沒有一致的政策方向或戰術:雷諾接受撤退;魏剛打算建立龐大的灘頭陣地,包括奪回加來;布朗夏爾跟法加爾德放棄加來,但仍然計劃在敦刻爾克四周建立規模較小的灘頭堡;法國第一集團軍軍長畢洛將軍(General Prioux)則誓死在南部的里爾一帶堅守最後的陣地。 相較之下,英軍如今上下一心,擁有同一個目標,也就是撤退。 0 0 0
- 真正重要的,是人們同仇敵愾,拒絕被接踵而來的無情打擊摧毀信心。 0 0 0
- 當赫爾曼·戈林宣稱德國空軍可以獨力拿下敦刻爾克,決策變得簡單多了。希勒特並沒有被欺瞞太久——他在戈林顯然無法兌現承諾的好幾天前就撤除了“休止令”,但是空軍元帥吹的牛皮確實影響了戰局。 0 0 0
- 千萬別把一項任務干得太好,否則你永遠甩不掉它。 0 0 0
- 德軍先遣部隊出現在眼前,車基爾爬到谷倉閣樓,從平常用來把一袋袋谷物吊上來的垂直開口向外窺探。他立刻召喚兩名步兵上樓,命令他們連續擊發子彈,不過要等到他的箭射中敵軍的中間手後才開火。他舉弓、瞄准、放箭。步槍手聽見噗的一聲,立刻開始發射炮火。 車基爾的箭正中敵軍中間手的胸膛中央左側,他心滿意足地匆匆一瞥。步槍擊斃另外三名德國士兵,不過第五名逃到房子的角落躲藏。這也許是英國弓箭——六百年前扭轉克雷西(Crécy)和普瓦捷(Poitiers)戰役的武器——在曆史上最後一次用于兩軍交戰。 0 0 0
- 登陸艇、“桑葚臨時港”(mulberries)、戰斗轟炸機、精密雷達,以及一九四四年反擊行動中的種種設備,當時都還沒發明。從一九四〇年來看,殲滅英國遠征軍與否,其實無關緊要。他們被逼入海里,那樣便已足夠。 0 0 0
- 你只要一坐下或躺下,就會立刻睡著,那是絕不允許的事。 0 0 0
- 尼克遜不必總部交代就能明白。正當艾登傳遞這份訊息的時候(當時是二十五日下午兩點),德軍第十裝甲師的霍夫曼中尉在一名法國軍官和一名比利時士兵的護送下,舉著休戰旗走進英軍陣線。霍夫曼被送進尼克遜在古堡內的指揮部。中尉開門見山地說:“無條件投降,否則加來將被夷為平地。” 尼克遜同樣開門見山地寫下回複: 1.不可能,因為英軍的職責是戰斗,跟德軍一樣。 2.由于法軍上尉和比利時士兵沒有被蒙住雙眼,請恕無法遣回。盟軍指揮官承諾,這兩名官兵將受到嚴密看守,不得參與對德作戰。 0 0 0
- 但是敦刻爾克的重要性遠超過這些實際考慮。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並且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盟約的規定當然得遵守,但是盟約無法激起同仇敵愾的決心。而“家鄉”可以——這就是英國人民此刻要奮戰保護的目標。 0 0 0
- 抬起你的屁股,過來幫個忙。 0 0 0
- 敦刻爾克是一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征著人類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0 0 0
- 他們擁進敦刻爾克,奔向海灘——迷惘、困惑,而且往往群龍無首。許多後勤單位的軍官不知所終,留下弟兄們自謀生路;有些士兵躲進城里的防空洞,在炸彈落下時互相依偎;有些人丟掉武器,手無寸鐵地在沙灘上漫步;有些人玩樂、游泳;有些人喝得爛醉;有些人不斷祈禱與誦經;有些人跑進空無一人的海濱咖啡館盡情暢飲,簡直跟觀光客一樣;還有一個人裝作漫不經心地脫掉短褲,手捧著平裝小說在岩石堆里做日光浴。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