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句: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 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0 0 0
-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0 0 0
-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0 0 0
-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0 0 0
-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0 0 0
-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0 0 0
-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0 0 0
-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 0 0 0
-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0 0 0
-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0 0 0
-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0 0 0
-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 0 0 0
-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0 0 0
-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是三代史” 0 0 0
- 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 0 0 0
-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0 0 0
- 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不能因為別人的詆毀和陷害而隨別人的意願去處理。 0 0 0
- 知行合一,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0 0 0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0 0 0
-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 亦謬乎? 0 0 0
-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0 0 0
-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0 0 0
- 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以為天地。 0 0 0
- 這獨知的地方便是誠意萌芽的地方。在這個關鍵的地方不論是善念還是惡念,那是沒有真假可言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此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的界限,在此處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誠心正意。 0 0 0
- 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個真正的人來。 0 0 0
- 我心光明,亦複何求。 0 0 0
-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0 0 0
-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0 0 0
-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0 0 0
-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