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的長安絕不會盛氣凌人地把異域民眾的到來看成是一種歸順和懾服。恰恰相反,它是各方文明的虔誠崇拜者。它很明白,不是自己“寬容”了別的文明,而是自己離不開別的文明,離開了,就會索然無味、僵硬萎縮。因此,它由衷地學會了欣賞和追隨。主人的這種態度,一切外來文明很快就敏感地覺察到了,因此更願意以長安為家,落地生根。 長安有一份充足的自信,不擔心外來文明會把自己淹沒。說得更准確一點,它對這個問題連想也沒有想過。就像一個美麗的山谷,絕不會防范每天有成群的鳥雀蝴蝶從山外飛來,也不會警惕陌生的野花異草在隨風搖曳。 如果警惕了、防范了,它就不再美麗了。 因此,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態。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中國文脈》
- 看看身邊,越是模糊的事情總是“故事”越多,越是過去的事情總是“細節”越全,越是虛假的事情總是“證據”越硬,情形可能有點類似。 0 0 0
- 修佛不等于求福 0 0 0
- 從法顯到玄奘,還應該包括鳩摩羅什等這些偉大行者,以最壯觀的生命形式為中華大地引進了一種珍貴的精神文化。結果,佛教首先不是在學理上,而是在驚人的生命形式上楔入了中華文化。平心而論,中華傳統文化本身是缺少這樣壯觀的生命形式的。有時看似壯觀了,卻已不屬于文化。 0 0 0
- 寫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滿天氣象;畫地可以選其一隅,也必先四顧大地蒼茫。 0 0 0
- 不管怎麼說,我不會去聆聽今人演奏的《廣陵散》。在我心中,《廣陵散》到嵇康手上就結束了,就像阮籍和孫登在山谷里的玄妙長嘯,都是遙遠的絕響,我們追不回來了。 0 0 0
- 在中國明代,歐洲終于從中世紀的漫長夢魘中醒了。而且由于睡得太久,因此醒得特別深刻。一醒之後,他們重新打量自己,然後精力充沛地開始奔跑。而中國文化,卻因創建過太久的輝煌而自以為是。歐洲文藝複興發生在中國的什麼時候?我只須提供一個概念:米開朗琪羅只比王陽明小三歲。 0 0 0
- 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的高強巨磚尋活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淨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降臨。 0 0 0
- 憤世嫉俗而又宣布與世無爭,安貧樂道而又天天都在嫉恨。從總體而言他們的人生狀態都不大好,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他們缺少透徹的的思維,獨立的堅守,無私的奉獻,響亮的饋贈。他們的生活旋律比較單一:在隱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隱忍。 0 0 0
- 人世間做任何事,往往因剛勁而失度,因溫斂而失品。 0 0 0
- 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抹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 0 0 0
- 有沒有法律管小人?很難。小人基本上不犯法。這便是小人更讓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水滸傳》中的無賴小人牛二纏上了英雄楊志,楊志一躲再躲也躲不開,只能把他殺了,但犯法的是楊志,不是牛二。 0 0 0
- 運用大智慧救苦救難的,誰也不認;擺弄小聰明爭執不休的,人人皆知。 0 0 0
- 世間很多最珍貴的友情都是這樣,看起來親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爛了,細細一問卻很少見面。相反,半輩子坐在一個辦公室面對面的,很可能尚未踏進友誼的最外層門檻。 0 0 0
- 單向的動機和結果,直線的行動和回報,雖然也能做成一些事,卻永遠形不成云譎波詭的大氣象。 0 0 0
- 宮廷畫院的作品是典雅的、富貴的、嚴整的、豪華的、細膩的,什麼都是了,只缺少“一點點”別的什麼。別的什麼呢?那就是,缺少獨立的自我,因此也就缺少了生命的私語、生態的純淨、精神的舒展、筆墨的灑脫。 0 0 0
- 必須說明,科舉考試中要寫作詩賦文章,使得天南地北無數考生都要長久地投入這種訓練,這對文學本身倒未必是一件好事。有的研究者認為科舉考試對唐宋文學有推動作用,我的觀點正恰相反,認為科舉考試最對不起的恰恰是文學。 文學一進入考場已經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作。 0 0 0
- 張旭為字字連動創造了最佳理由,那就是發掘人格深處的生命力量,並釋放出來。 這種釋放出來的力量,孤獨而強大,循范又破范,醉意加詩意,近似尼采描寫的酒神精神。憑著這種酒神精神,張旭把毛筆當做了踉蹌醉步,搖搖晃晃,手舞足蹈,體態瀟灑,精力充沛地讓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然後擲杯而笑,酣然入夢。 0 0 0
- 在梳理中國文脈時,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文脈之根,在于魂脈,即人格之脈,精神之脈。 0 0 0
- 諸葛亮的文句所寫,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寫,是宇宙人生。 0 0 0
- 傳說和神話為什麼常常受到曆史學家的鄙視?因為它們不在乎時間和空間的具體限定,又許諾了誇張和想象的充分自由。但是,超越這些限定、享有這些自由的,極有可能是人類的信念、理想和祈願,這就遠比曆史學重要了。曆史學作為世間千萬學科中的一門學科,並沒有凌駕全部精神領域的權力。 0 0 0
- 說到這里,我實在無法掩蓋積存已久的現代悲哀。我們的時代,離兩漢六朝已那麼遙遠,不知何時突然掀起了一種不倫不類的當代駢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話的整齊排列,文采當然遠不及古代駢體,卻也總是不怕重複地朗朗上口。 0 0 0
- 人類,總是在莊嚴和輕松之間交相更替,經典和方便之間來回互補。 0 0 0
- 黑格爾說世上最深刻的悲劇沖突,雙方不存在對錯,只是兩個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雙方都很偉大和高尚,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偉大和高尚,又都無法後退。(黃帝和炎帝) 0 0 0
- 人的低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的屈服,一種是在試煉著扛起泰山的姿態,但看起來也像是屈服。 0 0 0
- 人們看到,儒、道、佛這三種完全不同的審美境界出現在中華文化之中。一種是溫柔敦厚,載道言志;一種是逍遙自由,直覺天籟;一種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國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種,但如果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和審美等級上來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後面兩種。在後面兩種中,又以第三種即佛的境界更為難得。 0 0 0
- 浩蕩的曆史進程容不得太多的單向情感,複雜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的是非判斷。秋風起了,不要把最後飄落的楓葉當做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場春雨當做仇敵。 曆史自有正義,但它存在于一些更宏觀、更基本的命題上,大多與朝廷的興衰關系不大。 想法: 0 0 0
- 甫一生幾乎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國大地被他看了個夠。他與李白很不一樣:李白常常意氣揚揚地佩劍求仙,一路有人接濟,而杜甫則只能為了妻小溫飽屈辱奔波,有的時候甚至像難民一樣不知夜宿何處。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創造了一種稀世的偉大。 那就是,他為蒼生大地投注了極大的關愛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窮的家庭,再苦的場面,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靜靜觀看,細細傾聽,長長歎息,默默流淚。他無錢無力,很難給予具體幫助,能給的幫助就是這些眼淚和隨之而來的筆墨。 0 0 0
-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0 0 0
- 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從堯到孟子的所謂“道統”是一種理論假設,而一個泱泱大國的廣大民眾卻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這種宗教信仰在實際展開時,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儀式。儒家學者再高明,也只是整個社會結構中極小的一部分,不應該以自己的思維邏輯來框范天下。尤其是對于他們很少有發言權的關于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彼岸世界等課題,更不應該阻止別人去思考。 0 0 0
-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小人的注意力總會拐彎抹角地繞向權力的天平;在旁人看來根本繞不通的地方,他們也能飛簷走壁繞進去。他們敢于大膽損害的,一定是沒有權力或權力較小的人。他們表面上是曆盡艱險為當權者著想,實際上只想著當權者手上的權力。但作為小人,他們對權力本身並不迷醉,只迷醉權力背後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乍一看他們是在投靠誰、背叛誰、效忠誰、出賣誰,其實他們壓根兒就沒有穩定的對象概念,只有實際私利。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