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
登入
|
FaceBook登入
會員中心
|
退出
推薦
|
最新
|
熱門
|
收藏本站
首頁
偶遇佳句
名人名句
熱門名人
名人名言
經典語錄
書籍名句
電影台詞
小說摘抄
散文美句
動漫語錄
古文名句
詩詞歌賦
英語名言
電視劇台詞
原創句子
熱門句子
最新句子
推薦句子
精選專輯
精選專輯
最新專輯
美圖美句
美圖美句
手寫美句
經典對白
會員中心
手機版
首頁
經典語錄
彼得·海斯勒
他/她的經典名句
“我明白了,作為一個有思想的 ,他的長處正是得益于他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沒有人教他怎麼想問題,這樣他就可以自由而清晰地思考了。”
電視台經常會播放在萬里長城上拍攝的一個MV,歌曲名叫“愛我中華”,講述的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在中華大家庭享受到的幸福和快樂。歌曲的結尾部分描述了身穿傳統服裝的少數民族代表們站在長城之上,歌唱著他們如何熱愛中華。每次看到這里,我都在想:你們的中華修築這道城牆,就是想把你們擋在外面啊。
“他們真正害怕的是他們自己:所有的限制其實早就植入了他們的頭腦。”
真正關鍵的訊息不是你所寫進去的,而是你省略下來的。
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受屈辱煎熬的人數如此之巨,大家一致確信他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足,這無異于麥卡錫主義的攻擊對象突然間崩潰,承認自己有錯,又或者說像是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自我憎恨,恨自己竟然是個“肮髒的猶太人”。在中國,人們的內心好像往往缺乏一種指南,使之無法承受類似的事件。
人生不一定處處是美景,但也許正因為如此,它才會永存下去。
“中國的過去比西方悠久得多,沒有人會否認這一點。不過,過去並不等于曆史。中國的過去沒有真正的敘事,有的只是一個個不知真假的故事罷了。”
無論哪一個外來者,最終都會被這種文明所征服,變成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蒙古族人,最終都演變成了“元朝” -- 他們原來可是不折不扣的游牧民族,幾乎沒有自己的書寫文字。但在那個時期,他們開始變得像漢人,他們被漢人同化了。
據我所見所聞,這個國家最大的焦慮卻是極度個體化極度內在化的。……在把過去的經驗應用到現在的挑戰方面,他們遇到了麻煩。父母和孩子們分別處在不同的世界里,他們的婚姻更加複雜——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樂的夫妻。
外國人總是說,中國很難搞懂,這樣的斷言一般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很多情況下,人們的思想高度統一,可以預測。你只要按下這幾個按鈕——希特勒、猶太人、日本人、鴉片戰爭、西藏、台灣,十有八九都可以精准地預測會有怎樣的反應,甚至可以精准地預測人們會使用哪些具體的詞彙。就中國的具體情形而言——大家基本上屬于同一種族、閉關鎖國好幾百年、目前的教育制度高度單一化和政治化,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她的經典作品
《江城》
—— 31條句子
《江城》是《紐約客》專欄作家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曲的第一部。《江城》講的是地理,以地為中心;《甲骨》講的是曆史,以時為中心。《公路中國》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這三本書有一個共同的中心因素:時間。
《江城》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這里,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于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江城》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
我跟長江之間的關系一直非常簡單:我有時候順水而下,有時候又會逆水而上。逆水較慢,順水較快。一切的一切,莫過于此——我們在路上交錯而過,然後又繼續各奔東西。
《甲骨文》
—— 17條句子
一個生長于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于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志》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志》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里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
每當一個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來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者甚至只是想像自己來到了這個地方,他就有機會獲得一種新的視角。他可能會錯誤地理解所接收的信息,而他所接觸的東西可能讓他感到困惑;我也曾經一次次地目睹這種情況的發生。但如果他具有耐心、決心和正直的品質,對外面世界的匆匆一瞥,就可能會讓他更清楚和適應自己在世上所處的位置。
《奇石》
—— 11條句子
如果你不認識何偉,就請從這本《奇石》開始。
如果你已經讀過《江城》、《尋路中國》,甚至是《甲骨文》,那麼,更不應該錯過何偉的這顆“奇石”。
一個作家的筆,要如何趕上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從2000到2012,3個國家,12個家,24個故事。
終于,在何偉的筆下,你不僅能讀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徒步長城,甲骨冰冷。從江城到新城,當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國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爾的和平隊,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來,何偉用心記錄的,不止是中國。
“我在長江邊生活的時候,當地人的足智多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對于自己生活環境的任何變化都能作出快速的反應。他們大踏步地接受了市場經濟的革命;只要某種產品有需求,商店里馬上就會貨源充足。……不過,幾乎看不見長遠的規劃。如果江水上漲,順山往上搬遷就是了;農民們會等到江水漫進地理才來收割莊稼。人們所說的未來,其實就是明天。”
《尋路中國》
—— 10條句子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了我駕車漫游中國大陸的經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游于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 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長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路里程數,就超過了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線索。它首先敘述了我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 方的萬里行程;另一條線索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里,我特寫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曆;最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中國需要發展到某個點上,讓中產階級和上層人士都感覺到,這樣的體系對他們獲得成功已經形成了障礙。不過,這樣的情形即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鎮里也沒有發生,因為他們僅憑著賣幾塊地板磚也能賺到大錢。
其他著名人物
元稹
范曄
雨果
李鴻章
邊沁
邊伯賢
南懷瑾
陳升
姜子牙
嚴歌苓
阿爾博姆
柏楊
誰喜歡他/她
網站
關於我們
使用協議
使用幫助
線上聯繫
頻道
名人名言
原創句子
精選專輯
美圖美句
尋找知音
總有觸動你的句子
版本
名句子手機版
名句子IOS版
名句子Android版
連結
無限動漫
無限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