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对阐释》[9句]
苏珊·桑塔格本书是苏珊·桑塔格着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桑塔格以一种轻松的语调讽刺阐释泛滥的本质与根源,指出林林总总的阐释不过“是以修补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否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不但没有再创造,反而使得原本就很贫瘠的世界变得更加的贫瘩。阐释中有误解,有重复,它是对作者本意的蒙蔽、侵犯还有掠夺。她以《沉默》为例,认为“这种方式的阐释暴露出阐释者对作品的不满(有意或无意的不满),希望以别的东西取代它。”桑塔格进一步指出,事实上,“阐释者并没有真的去除掉或重写文本,而是在改动它,但他不能承认自己在这么做。他宣称自已通过揭示文本的真实含义,只不过使文本变得可以理解罢了。不论阐释者对文本的改动有多大,他们都必定声称自己只是读出了本来就存在于文本中的那种意义。”她认为,造成这种单一阐释的根源是內容说,即“形式”与“內容”的划分.并指出,“內容说”本身在今天就是这种情况,无关內容说以前是怎样的,它在当今看来主要是一种妨碍,一种累赘,是一种精致的或不那么精致的庸论。”而且, “对內容说的过分强调带来了一个后果,即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
在剖析了阐释的本质之后,桑塔格将其主要的批评火力集中指向了那种极度简单化的对等式的“权威”阐释。她明确提出“如果我反对释义,我也不是这样反对释义本身,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某种释义。我实际上是反对简化的释义。我也反对花巧地把意念及名词调换作粗浅的对等。即,X其实是A,Y其实是B,z其实是c的替换。”显然,桑塔格其实不否认艺术作品是可以被描述或阐释的,只是应该是服务于原作而不是夺取他的位置。因此,她认为应更多关注艺术的形式,而不是其所谓的“內容”。与此相关,她还认为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描述性的词汇,而不是规范性的词汇。由此,桑塔格提出“新感受力”的概念来倡导一种更加直接的,不加伪装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主张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是去理解和分析,而是去感觉。
上辑:
《疾病的隐喻》[11句]
下辑:
《苏珊·桑塔格经典语录》[8句]
- 因我们生活在世界中,而且正是在这个世界中艺术品被制作出来并被欣赏。一旦人民认可在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发生作用的过程中美学与伦理之间的那种部分毫无意义,那么以上我为艺术作品的自主性,即艺术作品不去意指什么的自由,所做的声明,就不排斥考虑艺术的效用、作用或者功用。 0 0 0
- 因为道德不像艺术,它最终是由其实用性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的:它使得或理应使得生活更有人情味儿,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更值得一过。但是,意识,曾经被极带偏见地称为深思的官能,可能而且确实比行动更宽广,更丰富多彩。它有自己的养料,即艺术和思想,这些活动要么被说成是其自身的正当理由的,要么被说成是无须任何正当理由的。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是让我们看到或理解独一无二之物,而不是判断或概括。这种伴随着感官快感的理解行为是艺术作品惟一可取的目标,也是艺术作品惟一充足的理由。 0 0 0
- 进行判断的现象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而不是关于某物(如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 0 0 0
- 世界(一切存在)最终不能被证明有正当的理由。证明某物有正当理由,这是一种心理动作,只有当我们把世界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考查时,而不是当我们考查一切存在时,这种动作才能进行。 0 0 0
- 我们自己的生活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从外部看待我们的惩治,如越来越多的人受了那些影响甚大、广为流传的社会科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劝说而做的那样,我们就是在把我们自己看作普遍性的例子,而这样就使我们深刻而痛苦地疏离于我们自身的体验和我们的人性。 0 0 0
- 对大多数人来说,审美快感是一种与其日常反应根本无法分享的心理状态。他们把艺术理解为一种途径,通过它,他们被带进与有趣的人类事务的接触中。 0 0 0
- 在艺术中,“內容”似乎是将意识介入那些本质上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的托词、目标和诱饵。 0 0 0
- 对艺术作品所“说”的內容从道德上赞同或不等同,正如被艺术作品所激起的性欲一样(这两种情形当然都很普遍),都是艺术之外的问题。用来反驳其中一方的适当性和相关性的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另一方。 0 0 0
- 艺术作品指涉真实的世界,指涉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体验、我们的价值。它们提供信息和评价。然而它们独特的特征在于,这们并不导致概念知识,而是引起某种类似兴奋的情感,某种类似或着迷状态下情感投入和进行判断的现象的东西。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