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者》[31句]
    本哈德·施林克

    《生死朗读》是一套2008年的英国舞台剧电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屋內,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米夏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她听。相处中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米夏试图对抗年龄的悬殊带来的服从感,并想摆脱自身的稚气和懦弱。终于有一天,当米夏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米夏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或许是出于自责、或是对法律的无知、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就连给汉娜鼓励的勇气也没有。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从来没有回过。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汉娜绝望自杀。
    帮助汉娜处理遗愿并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內心的痛楚。
    0 0
此专辑的句子
  • 本哈德·施林克

    0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台湾译法:徐林克尔,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1944年6月6日出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比勒非尔德(Bielefeld)附近的Großdornberg。他从小在海德堡长大。施林克在海德堡的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法律学。同时他也在Darmstadt, Bielefeld和海德堡的大学做科学助手。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在大学教学的资格。作为法律学教授他任教过两所高校:从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Rheinis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从1991年到92年在法兰克福的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1992年起他在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教研工作。
    施林克从1987年开始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的宪法法官。
    作为作家,施林克在推理小说方面颇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斩乱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获得了德语推理小说大奖“葛劳斯奖(Glauser-Preis)”。
    而小说《生死朗读》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生死朗读》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Hans-Fallada-Preis (1997),一个意大利文学奖(1997),Prix Laure Bataillon奖(翻译着作大奖)(1997)以及“世界报”文学奖(1999)。《生死朗读》被译成35种语言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2009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更多相关句子
看看其他标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