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12句]
    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生于聖彼得堡,是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當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遍及各種音樂體裁,特別是15部交響曲使他享有20世紀交響樂大師的盛譽。此外,他還培養了大批蘇聯當代著名作曲家,深受蘇聯人民的喜愛。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
    在肖斯塔科維奇生命的最後4年,他與年輕的音樂家伏爾科夫成為密友。在伏爾科夫的鼓勵下,一個“從棺材里逃出去”的計劃逐漸形成,他決定秘密口述一部回憶錄,將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曆史告訴大眾,從而糾正那個“令人心碎的奴顏婢膝的形象”。他為伏爾科夫提供材料,講述往事,肆意評價那些曾經的風云人物。在伏爾科夫完成寫作後,他通讀了全書,並逐章簽名確認,同意在他死後將書稿送西方出版。
    1975年9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如他所料,他被東西方陣營各取所需,大卸八塊。蘇聯宣稱他是“國家最忠實的兒子”,西方國家則稱他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蘇維埃政權堅定的信徒。”一切仿佛蓋棺論定,但他的幽靈卻從強權與意識形態的銅牆鐵壁中鑽了出來,並順手打了它們一記響亮的耳光——1976年,他的回憶錄被伏爾科夫帶到了國外,幾年後,回憶錄面世,題名《見證》。
    這是他一生哀樂的見證,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往事已然如煙,生靈早已塗炭,回首前塵,他的心中只剩一片悵然,就像他在生前向伏爾科夫講述往事的時候,時常忍不住說的那樣:“回頭看,除了一片廢墟,我什麼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肖斯塔科維奇

    0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聖彼得堡,1916—1919年上格里亞塞爾音樂小學,開始作曲;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這期間對斯特拉文斯基、勳伯格等現代作家的音樂發生興趣,自己的創作也傾向現代潮流;1923、1925年先後畢業于鋼琴、作曲專業。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華沙肖邦鋼琴比賽中獲榮譽獎,此後專事創作。
    20—30年代末寫了大量不同體裁、內容的作品。衛國戰爭開始不久所創作的第七交響曲以強烈對立的音樂形象,表現了蘇聯人民與法西斯的搏戰,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他曾用常規的藝術手段表現革命和建設的新題材,音樂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贊揚。
    1957、1962年先後因《第十交響曲》和《第十三交響曲》的問世而引起過爭論,196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0—1968年任俄羅斯聯邦作曲家協會理事會第一書記;曾任蘇聯第6~9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65年獲藝術科學博士學位。
    共創作約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七(列甯格勒)交響曲、第十交響曲、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第十三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康塔塔《陽光照耀著我們祖國》、無伴奏合唱《十首詩》、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選》、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洛娃》(即《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管弦樂《節日序曲》、輕歌劇《莫斯科的李花村》、鋼琴五重奏及大量電影音樂等。
    肖斯塔科維奇曾經榮獲蘇聯人民演員稱號(1954),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6),還曾經被授予蘇聯國家獎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國家獎(1974),西貝柳斯獎以及國際和平獎(1954);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和科學院都曾授予他榮譽稱號。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