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利场》[13句]
    萨克雷

    名利场,原称Vanity Fair,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着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是英国较着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中上层社会各式各等人物,都忙着争权夺位,争名求利,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名利、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
    聪明漂亮的利蓓加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通过投机和冒险,力图挤进上流社会。几经坎坷,几度荣辱,在英国社会的名利场中,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日。围绕利蓓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亚、乔治、罗登、乔瑟夫、克劳莱小姐、都宾等人物的形象。原作副题是《没有主角的小说》,这里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他们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內心活动。利蓓加已成为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
    《名利场》以两个年轻女子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名利场》的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相互交织,最后到达同一个终点。其中一条线索讲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爱米丽亚·赛特笠;另一条线索讲述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孤女蓓基·夏泼。两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辆马车离开平克顿女子学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新婚不久,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打响了。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丈夫战死沙场,蓓基·夏泼的丈夫战后生还。接下来的十年中,蓓基·夏泼生活一帆风顺,在社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直至有幸觐见国王,而爱米丽亚·赛特笠却因父亲破产承受着极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运发生了逆转,蓓基·夏泼的生活落入毁灭的深渊,这其实是罪有应得;爱米丽亚·赛特笠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
    0 0
此专辑的句子
  • 萨克雷

    0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英国小说家。1811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出生,1829年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就学。1843年发表了《爱尔兰小品集》,1846年发表《庸人之书》,但是在1848年发表《名利场》时,他的作家才能才被肯定,与查尔斯·狄更斯并称。1848年—1850年发表《潘丹尼斯》,1852年发表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蒙》,1853年—1855年发表《纽康家》。1863年12月24日,在写《丹尼斯·杜瓦尔》的时候死去,享年52岁。
    萨克雷的早期小说有的描绘上流社会各种骗子和冒险家,有的讽刺当时流行的渲染犯罪行为的小说,其中主要有《当差通信》(1838年)、《凯瑟琳》(1840年)、《霍加蒂大钻石》(1841年)和《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年)。
    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于1847年开始在《笨拙》杂志连载,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它不以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为主角,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萨克雷主张小说应当描摹真实,而当时风行的一些小说却很不真实。因此他写了《名作家的小说》(1847年),模仿取笑风行的几部小说。
    《名利场》的创作方法力求真实,在许多地方突破了当时写小说的常规。萨克雷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而是有深刻的內心活动。同时,他也重视环境和性格的相互关系,常常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用生动典型的细节多方面刻画主要人物性格。蓓基就是他塑造的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这部小说结构宏大,足以容纳一幅浩瀚的社会全景,但失之于松散。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方法,亲切随便,或幽默,或哀婉,且夹叙夹议,冷嘲热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彭登尼斯》(1848~1850年)模仿H·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写成,主人公早期的经历中有作者的影子。
    《亨利·埃斯蒙德》(1852年)是一部历史小说,以18世纪初英国对外战争和保王党的复辟活动为背景。萨克雷脱离w·司各特历史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刻意模仿18世纪的文体,并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了忠实的描绘。
    《纽克姆一家》(1853~1855年)揭露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丑恶,同时塑造了纽克姆上校和埃塞尔小姐两个正面人物形象。
    《弗吉尼亚人》(1857~1859年)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续篇,写埃斯蒙德的后代在新大陆的命运。
    萨克雷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丹尼斯·杜瓦尔》,在他死时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尔杂志》发表。
更多相关句子
看看其他标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