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欄杆拍遍》[14句]
梁衡本書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創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與文化品位。
收入本書的作品多以寫人為主。有鐵甲烈馬、威風凜凜,以武起事又以文為業的大詞人辛棄疾;有被皇家發配邊荒的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罪臣,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則徐;有以文為政,又因政事之敗而返觀人生、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懷博大、因一生的“大無” 而鑄成人生的“大有”的周恩來;有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追求著那遙遠的美麗的西部歌王王洛賓;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鐳的發現的偉大女性居里夫人……收入本書的《把欄杆拍遍》、《覓渡、覓渡,渡何處》、《大無大有周恩來》、《晉祠》、《讀柳永》等篇,一經問世,即廣為傳誦,成為名篇佳作,並為多種課本及教材選用。此外,作者的一批極具個性與人文內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書的收集之列。
作者寫人突出文學與政治糾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現,因此,作品大多視野宏闊,充滿磅礴氣勢。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體,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氣息,同時也賦
把欄杆拍遍把欄杆拍遍
予作品以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書題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上辑:
《覓渡》[39句]
- 老實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 0 0 0
- 那麼,有思想光芒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靜思考。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0 0 0
- 在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並,並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准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複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複失地。在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 0 0 0
- 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曆?“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准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0 0 0
-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麼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0 0 0
- 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 兵。 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聖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 0 0 0
- 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並,並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准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複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複失地。 0 0 0
- 長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鉤曉月下靜靜地等待,秦嶺驛道上的風雪,南海叢林中的霧瘴在悄悄地徘徊。 0 0 0
- 中國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曆史上的獨特地位。 0 0 0
- 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 0 0 0
- 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曆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歎,東流不息。 0 0 0
-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曆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0 0 0
- 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 0 0 0
- “她那對小黑眼珠中還透出幾分稚氣,但臉上的神情分明已很老練”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