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情怀》[11句]
余英时本书收入余英时历年来最有份量和影响力的学术文化散文,分为“价值篇”、“历史篇”、“儒学篇”等交光互影的几大部分,读者可以从中领略余英时对中国文化怀有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对于我们领略余先生毕生思想之大端及其学术气象和人格风貌也有相当大的价值。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着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上辑:
《燃烧的月亮》[5句]
下辑:
《河流的秘密》[13句]
- 一弯残月渡流沙,访古归来兴倍赊。 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 0 0 0
-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相职,从此“士”在朝廷上便失去了一个权力的凝聚点,即使仅仅是象征性的。……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废丞相始也”。 0 0 0
- 林纾的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学师生“覆孔孟、铲伦常”之举足以败坏人心,使“中国之命如缕丝”。从此以后,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的旧道德,几乎成了保守主义者的共同看法。 0 0 0
- 总结地说,在中国现代史上,五四是价值观念转变的关键时代。这是由于知识分子自动自发并且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巨大努力。五四的知识分子不但彻底冲击了传统的价值系统,而且也引进了许多新的价值,如民主、科学、自由、人权之类。这些新的价值在七十多年之后仍然是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五四以来新价值尽管名目繁多,但从根源上说,都可以归系到一个中心价值上,即个人的自作主宰;这是从谭嗣同、梁启超到蔡元培、早期的鲁迅和陈独秀、胡适等所共同提倡的。然而这决不是说,他们所向往的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而置国家民族的大群于不顾。相反地,他们都是在建立新的群体秩序这一大前提之下,倡导个性解放、个人自主的。 0 0 0
- 今天中国一般人民的精神饥渴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真可谓史无前例了。精神饥渴只有精神食粮才能解救。在过去,这是儒、释、道三教所负担的任务。今天姑不论支离破碎的三教已自顾不暇,即使完整,恐怕也不足以应付这全新的精神危机。知识分子虽然“洋话语”五色斑,但这种局势却不是花言巧语所能化解得了的。 0 0 0
- 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为“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题或道德主体而已。 0 0 0
- 从社会史的观点看,五四以后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正开始向现代的公民社会转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着这个转化而不断的调整。 0 0 0
- 鳯泊鸾飘廿九霜,如何未老便还乡。 此行看遍边关月,不见江南总断肠。 0 0 0
- 我曾听到不少人说,21世纪中国即将成为科技大国,因为中国人既聪明,又灵巧,特别在技术方面确实具有无穷的潜力。我没有理由怀疑这一说法,而且已有不少事实在支持着这个推断。但是我总想问一个问题:即使这一天到来了,中国人便真的感到完全满足了吗?科技彻头彻尾是西方文化的产品,而且毫无可疑是从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中转出来的。难道中国人百年以来追求的仅仅是魏源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件事吗? 0 0 0
- 尽管二十九年后化鹤归来,发现‘城郭如故人民非”,我的“中国情怀”不但未曾稍减,似乎反而与日俱增。正因如此,我才不能忘情于故国,而往往要以世外闲人,与人话国事,说些于己无益而又极讨人嫌的废话。我曾屡次自戒,而终不能绝。 0 0 0
- “致良知”之教以唤醒社会大众的良知为主要的任务,所以我称之为“觉民行道”。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