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10句]
蒋勋先秦、汉魏、两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一幅幅陶冶性灵、崇尚自然,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它们的美满溢着情窦初开、浪漫忧思、风骨铮铮,为后世的文学树立了不同的典范。
蒋勋先生从美学角度系统解析从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蒋勋说文学》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从《诗经》到陶渊明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下册从唐宋散文讲到五四新文学。
《诗经》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自身带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朴实与天真,自由抒发所思所想。这种朴素的审美在其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与绚烂想象为一炉,提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铺张华丽的审美范本。
汉乐府是来自田陌市井的歌声,既有《诗经》的质朴,又有《楚辞》的不羁,蒸腾着盛世的蓬勃生命力。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文人阶层兴起的年代,上承《诗经》,下启魏晋,以文人忧思观照民间,促使文人诗成为后世传世诗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规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纷繁的时代,不仅有多种多样的人,而且每个人身上都展现出多面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很像,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凸显自己的机会,或许由于最终的归宿无法改变,所以人们最重视的是当下的状态。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一种“出走”的气质,但最后总会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从现实的山水回到內心的田园,实现內化的自我完成。
“诗比历史更真实。”它蕴藏了生活的本质,连缀起古今一贯的情感。文学中流传千年的美、诗意与哲思,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悲悯着伤痛,抚慰着渴望,释放着天性,开解着生命的困惑,听蒋勋讲述千年的文学之美。
上辑:
《蒋勋说宋词》[14句]
下辑:
《汉字书法之美》[9句]
- 世俗的虚无,是说这个人什么事都不做,可是美学上讲的虚无,是说他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他参与生活的积极性。 0 0 0
- 凡是能够把自然、隐士、心灵的美学修得很好的人,其实常常是在政治里混得很深的人。真正的隐士就隐了,没必要去写东西,因为他已经用行为完成了隐居的理想。 0 0 0
-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0 0 0
- 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 0 0 0
- 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0 0 0
- 我们今天可能不太能意识到这个“经”字加到“诗”后面,“诗”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经”字。什么叫“经”?说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统、主流。用更粗浅的话讲,就是教科书。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要接受这五本教科书的熏陶。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读《诗经》,连开口讲话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经”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它是被官方规定成范本的东西。 0 0 0
- 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0 0 0
- “情动于中”是所有艺术里最重要的內容。 0 0 0
- “耽”的迷人之处在于,所有的理性都分析完了,结论也有了,但是第二天可能又会全盘摧毁。如果生命中没有了“耽”,还有什么意义?不同的年龄耽溺的东西有所不同。理性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非理性也是。非理性对生命的影响更大,它也是生命构成中的巨大力量。这种非理性的能量一部分往哲学发展,一部分往文学发展。如果是文学,就绝对不是一种逻辑,而是一种情感。 0 0 0
- 这一时期的文学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影响。像王羲之、陶渊明等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非常大。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包括憎侣,都带有魏晋文人的个性。日本的枯山水与文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有很大关系。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