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
《少年丞相世外客》[48句]
下辑:
《夏目友人帳》[106句]
- 而孫悟空,一只自由自在的猴子,也許是出于某種責任心,滿不在乎地跟隨唐僧南北征伐,不時殺幾個妖怪,把故事名義上的男一號從被吃掉的險境中解救出來,從中獲取了巨大而有益的消遣,直到終生。 0 0 0
- 總是發牢騷是不好的,做人要有審美的態度。 0 0 0
- 古人都愛悲天憫人,“可憐無數山”。倘若沒有痛的感覺,中國古詩就不成立了。而謝詩里的痛都不夠分量,他吃的苦不夠多,而身邊值得賞玩的又太多,他的詞句之間是和諧而呼應的,沒有難以表述的複雜,也沒有需要吶喊出的痛苦。 0 0 0
- 我有個女朋友,經常發發狠就引那首《有所思》,比如什麼事情煩了,就收卷起行頭來,咬牙切齒地反複吟詠那句“拉雜摧燒之”。我這邊心里也響起了回音,是後面接著的還要險的兩句,因為還不解恨,所以要“摧燒之,當風揚其灰”。集中營里焚尸爐也不過如此。 0 0 0
- 凡事做到七八分即可是智慧。如何七八分,哪里該收手,這是勇氣。 0 0 0
- 有時候,人生就像無花的薔薇,有香的可能性,有美的可能性,有可能性只存在于一瞬間,除此之外就惟有帶刺而已。要小心伺候著人生,因為不小心受傷的是自己。 0 0 0
- 淡出也沒什麼不好,電影里淡出的鏡頭是詩情畫意的表示,總比一味陰冷的長鏡頭要好,譬如季羨林,仿佛一出漫無結束的長篇悲情電視劇,乏味得到後來連廣告也沒人願意來插播了。 0 0 0
- 讀書人值得憐憫,但是不能對他們好。因為他們壞。他們壞就壞在知道什麼是好,又偏偏做不到,做不到就罷了,還讓人以為他不那麼壞,結果呢,誰對他好誰就吃苦頭。 0 0 0
- “狡童之歌,淒矣其悲”。是呀,我也這麼覺得。《詩經》不好,教人感傷,大家都一個模子里感傷來著,還好有些生僻字,否則流毒更甚。但有審美的生活態度好不好呢?以前人說好,我聽到也以為好。現在我說,生活態度就是生活態度,審美了還生活什麼?不好。各是各。是非曲直,豈是一個美學原理或者一件作品就能化解的。不能化解,可以安慰,但安慰不好,要正確。朋友父親是鄉村只是分子,指斥子女,凜然道:“我一聲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追求正確。”簡直是康德。而康德也不過是個追求正確的老頭罷了,多一點審美趣味,看星星。 0 0 0
- 以前覺得《浪淘沙》好,因那句“夢里不知身是客”有自覺的改正與調整的意思,有終于還是與現實相遇的解脫。只是不見蹤跡的故人與這清明的節氣,總還是人生無常的局限。這局限也就是“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就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而沒有局限,大概也就無所謂“相見歡”了吧。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