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舍離》[30句]
山下英子“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 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准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上辑:
《匆匆那年經典台詞》[106句]
下辑:
《騰空的日子經典台詞》[46句]
-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0 0 0
-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0 0 0
- 斷舍離的觀念: ■物品因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東西,都必須是“現在需要用的” ■留出30%的空間,人才會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陳代謝,能量才能暢通無阻。■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徹底釋放自己的內部力量,才能神清氣爽,輕松自在。 0 0 0
-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 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0 0 0
-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0 0 0
- 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 0 0 0
- 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0 0 0
-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0 0 0
- 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0 0 0
- 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條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定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0 0 0
- 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0 0 0
- 啟動自動整理的機制 斷舍離把身體上的這種自動化系統歸為“相”,徹底地進行了斷舍離,打做出舒適的生存環境後,自己也就成為完全可以信賴的自己了。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自然而然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的舒適已經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 必要的東西在必要的時候一定會獲得,與之相對的就是不懷疑和樂觀。 0 0 0
- 例如,我們經常會遇到如此說話的人:“我是一個不太會拒絕別人的人,受人之托,我就是無法拒絕的類型,到最後,只好什麼都接下來做了。” 然而,他們真實的心聲是:“因為,換作是我,也不想被拒絕啊,我不喜歡受傷嘛!” 因為自己不喜歡被人拒絕,所以也拒絕不了別人。這其實是來自于“我都不拒絕你了,你也不要拒絕我”的想法。 其實正是“我不會如何如何”的想法,奪去了我們的干勁,還進一步變成傷害自己的心靈垃圾。在整理工作開始時,最應該丟棄的,就是這個錯誤認知。 0 0 0
- 這些在居住環境里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于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 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 0 0 0
- 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多余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了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0 0 0
- 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舍去多余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淨心思,不過為斷了念想。煩惱起于念想,也終結于念想。 0 0 0
- 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複自信的過程……你會發現,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者是身邊其他人的觀念。像這樣,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後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看清身邊的物品,然後做出選擇。 0 0 0
- 斷舍離衍生出了很多副產品,“選擇力”就是其中之一。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而選擇所依據的標尺會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標尺應該盡可能地簡單,因此,分類也應該是進行最小限度的分類。 阻礙我們行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項太多以至于無從選擇,也就是“回避決定原則”。要想從二三十種東西里做出選擇,光是了解情況恐怕就已經讓人應接不暇了。 0 0 0
-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0 0 0
- 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發現這種自我貶低的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級的東西,這就是運用加分法的過程……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到了日常隨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別扭的時候,潛意識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關系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啟發性。 ……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 0 0 0
- 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0 0 0
- “他生活得那麼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0 0 0
- 斷舍離=不收拾的收拾法 維度:一是我和物品的關系,二是當下 斷舍離的結果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里。同時,進行時時更新,不斷進行更換。 斷舍離給人帶來改變的機制: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過斷舍離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能漸漸了解自己,從而更清楚地判斷出自己准確的自我形象。 0 0 0
-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0 0 0
- 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 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 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級別是只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 掃除: 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 0 0 0
- 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來。 0 0 0
- 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0 0 0
-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0 0 0
-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1、逃避現實型——不願待在家里 2、執著過去型——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3、擔憂未來型——致力于投資未來的不安因素 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 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並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 破爛分三類: 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 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 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堆積的破爛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 0 0 0
-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去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