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自在》[3句]
張大春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應試作文及語文教育,更長期受困于各種不假思索的空話、套話和口頭語,台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創作新書《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繹文章之道,既談他對文章寫作和當前語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習焉不察的種種說話惡習,也示范各種寫作技巧。同時征引蘇洵、魯迅、胡適、梁實秋、毛尖等古今名家文章各一篇,進一步闡述文章妙趣、語言美好。
作文本是練習寫文章,但在應試教育下的命題作文卻與文章割裂開來:寫文章,是我手寫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訓練;寫作文,卻是要揣摩出題人之意、應和題旨,學生往往編織語言疲于應付。文章本有法,可是真正讓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風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經由考試鑒別,也不能經由應付考試的練習而培養。唯有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煉作文,方可體會文章的樂趣,也才能培養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而非用後即棄的資格。寫文章,是一輩子的能力。
各級考試“誘導”考生學習作文所加強的,不是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而是用後即丟的資格。人們通過了考試,卻會更加打從心眼兒里瞧不起作文這件事:以為那不過一個跨越時費力,跨越後卻可以“去不複顧”的門檻;一種獵取功名的、不得已而施之的手段。作文,若不是與一個人表達自我的熱情相終始,那麼,它在本質上根本是造作虛假的。
如果不能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煉作文,不過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于胡底,到頭來我們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語言乏味、見識淺薄。
——張大春
上辑:
《小說稗類》[12句]
下辑:
《夢書》[20句]
- 在每一個學科、每一個領域的教學現場,老師們都有不得不逐潮而去、恐後爭先、而徒呼負負的感慨。作文當然也是如此。你可以說:本來文章無法,可是一考就考出了拘縶文詞之法。你也可以說:本來文章有法,可是真正讓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風格的法,非但不能經由考試鑒別;也不能經由應付考試的練習而培養。 0 0 0
- 今天自以為身處新時代進步社會的我們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諷作文考試。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還遠不如舊日的考八股——因為八股講究的義法,還能引發、誘導並鍛煉作文章的人操縱文氣,離合章句;條陳縷析,辨事知理。而當前的各級升學作文考試,卻由于不只一代的大人普遍不會寫文章、教文章,而任令中文系所出身的學者,運用文法學、修辭學上極其有限的概念,設局命題,制訂評分標准,刻舟求劍,膠柱鼓瑟,更進一步將寫文章美好、活潑以及啟發思維的趣味完全抹煞。達官顯貴一至于販夫走卒,在這一點上倒是齊頭立足皆平等:不會作文章而乃不知如何表達,遂成舉國累世之共業。 0 0 0
- 有文藏于家,時或欠公德。畢竟我眼里還看著:年複一年、有如必要之惡、不得不為之的各種作文考試依舊行之如儀;而舉目多有、也只能聽任其各申己說,致使作文不斷公式化、教條化的補習教育也依舊大興其道。實難想象:這樣的環境和條件,大概除了等待天才如果陀、卻永無可期之外,安能啟迪造就願意獨立思辨且樂于真誠書寫的人們?就一個寫了四十多年、自負各體文章無不能應心試手的我來說,是可忍而孰不可忍?即使自私地從一職業作家的角度來說:一代又一代,不能識我之文的人愈來愈多,能夠體會我意的人愈來愈少,也著實大不利己。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