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19句]
陳壽《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于蜀漢,蜀漢覆亡之後,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曆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占三分之一,《蜀書》只占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而關于蜀漢的史作闕如,而且蜀漢也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于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刪改後,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但是這個只是演義,大部分並不真實。
上辑:
《盛唐無妖》[5句]
下辑:
《徐志摩詩文集》[42句]
-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0 0 0
- 多才自勞苦,無用只因循。 0 0 0
- 文為士范,行為士則。 0 0 0
- 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0 0 0
- 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0 0 0
- 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0 0 0
- 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 0 0 0
- 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0 0 0
- 眾心億億不若一日月之明,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天公助我殺盡一切聲色犬馬。 0 0 0
- 古之帝王之所以輔世長民者,莫不遠得百姓之歡心,近盡群臣之智力。 0 0 0
-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 0 0 0
-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有外任,隨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余財,以負陛下也。 0 0 0
- 顧君不言,言必有中。 0 0 0
- 夫與民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民共有其憂者,人必拯其危。 0 0 0
-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0 0 0
- 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0 0 0
-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0 0 0
- 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 0 0 0
-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