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19句]
陈寿《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着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上辑:
《盛唐无妖》[5句]
下辑:
《徐志摩诗文集》[42句]
-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0 0 0
- 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 0 0 0
- 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0 0 0
- 文为士范,行为士则。 0 0 0
-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0 0 0
-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0 0 0
-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0 0 0
-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0 0 0
-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0 0 0
- 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 0 0 0
-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0 0 0
- 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0 0 0
-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有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0 0 0
-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0 0 0
- 古之帝王之所以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 0 0 0
- 众心亿亿不若一日月之明,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天公助我杀尽一切声色犬马。 0 0 0
- 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0 0 0
- 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0 0 0
-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