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36句]
李毓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讲解和学习《弟子规》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而论,具有深厚意义。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启蒙学《弟子规》是小学前必读必解的儿童读物,《三字经》是学生家长重点读物,《千字文》是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读物 。
据《弟子规密码》作者、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弟子规》作者系山西绛州人李毓秀先生。李毓秀生于1647年,卒于1729年,享年83岁。着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总之,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上辑:
《花开有声的句子》[75句]
下辑:
《说好的一辈子的句子》[92句]
-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0 0 0
-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0 0 0
-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0 0 0
- 善相劝,德比建;过不规,道两亏。 0 0 0
-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0 0 0
-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0 0 0
-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0 0 0
-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0 0 0
-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0 0 0
-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0 0 0
- 首孝弟,次谨信。 0 0 0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0 0 0
-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0 0 0
- 过能改,归于无。 0 0 0
-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0 0 0
-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0 0 0
-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0 0 0
-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0 0 0
-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0 0 0
-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0 0 0
- 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 0 0 0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0 0 0
-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0 0 0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0 0 0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0 0 0
- 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 0 0 0
-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谣言止于智者。 0 0 0
-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及速已。 0 0 0
-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0 0 0
- 弟子规 【总 叙】 ,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0 0 0
-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0 0 0
-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內省,有则改,无加警”。 0 0 0
-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0 0 0
-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0 0 0
-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內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0 0 0
- 字不敬,心先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