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話的泥沼》[10句]
陳丹青《談話的泥沼》是陳丹青近年來接受采訪或與人對談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選後結而成集,書名“談話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書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這種媒體狂歡與個人表達之間的談話困境,這種陷入“泥沼”的狀況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書中的大部分篇章則反映了在去除媒體預設立場之後,交流的可能與必要,比如陳丹青與王安憶的對談,兩人的思想和學識互相激發與闡釋,讀來很有收獲,這是一本有內容的對話錄,同時也是對對話本身的思考。
陳丹青首部訪談集,了解藝術、文字之外的陳丹青。陳丹青以繪畫和寫作聞名,最顯個性的卻是其言語機鋒,本書收錄陳丹青受人采訪、與人對談的文字整理稿,相較于他的散文寫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實,是了解陳丹青的寫作、繪畫和個性最好的文本。訪談指陳現實,也反映社會。陳丹青與人對談或受人采訪,往往直指社會現實,本書也是了解我們所處社會現實非常好的途徑,就連記者提問本身,也反映了光怪陸離讓人啼笑皆非的媒體語境。
特別收錄王安憶、陳丹青五萬字深度對談。“非典”時期,王安憶與陳丹青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圍繞著影視與小說,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對談文字稿長達五萬余字,曾連載與《上海文學》,現已很難找到,經王安憶同意,本書全文收錄,此次對談極具知識性和思想性,如陳丹青所說,也是“了解、探究一位小說家的好文本”。
上辑:
《無知的游曆》[10句]
下辑:
《陳丹青音樂筆記》[11句]
- 所以我放棄讓多數人了解我了,有那麼一兩個我在意的人了解我就行了。 0 0 0
- 我最怕看見年輕人自卑,可是我們的教育就是讓你越來越自卑。 0 0 0
- 你問我那是怎樣的記憶,據實說,就是輕微的嫉妒,嫉妒我那時年輕,二十七歲。 0 0 0
- 我嚷嚷半天,臨到離開,發現我全錯了:哪有教育問題啊,都是權力問題。 0 0 0
- 人越老越不犯傻。青春可貴,一半是指犯傻。我真希望傻回去。 0 0 0
- 我迷戀一句話的上下文怎樣連在一起,連的巧妙,你怎麼讀都會動容,都會服氣。這是書寫的秘密。你改一個詞,效果全沒了,修辭很重要。 0 0 0
- 人事與史跡的累累誤點,尚在其次,最可怕者,是代代相沿的訛傳鏈早經公認而凝固:其實都不可輕信,都有問題。而持說者與被說者是否同代,尤須仔細考量,近年讀楊奎松先生的曆史書,感慨系之:非得過去好幾代人,國事與黨爭,這才可能討得相對翔實而平正的說法,隨口議論,貿然下筆,動輒涉嫌輕佻而失德的。 0 0 0
- 前面說了,魯迅之為魯迅,還在于他周圍的價值,沒有他的周圍,哪來魯迅。他的敵友是當時頂優異的一群人,各自有真實的影響面。 0 0 0
- 在歐洲,一座城,甚至一國,頂頂榮耀,永遠榮耀的,是某位藝術家,莫紮特、畢加索、達•芬奇、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蘇聯集權時代,到處樹立舊俄文學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對藝術家,就當他是個藝術家。中國相反,國家層面,今古藝術家不過是名列尾端的小擺設,活著的藝術家,倘若知名,則是搖錢樹,活招牌,而這些藝術家瞧見當官的,臉就笑,腿就彎,肉麻的話,可以編詞典啊。 0 0 0
- 我的心得是讀書不在多,而在反複讀。喜歡的書總要讀它幾遍,才算讀過,才能讀進去。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