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里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127句]
  • 亞曆山卓·巴利科

    0

    亞曆山卓·巴利科,作家。1993年為RAI(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第三頻道執導廣播劇“愛情似箭”,1994年又和新聞工作者喬凡娜·祖寇尼(Giovanna Zucconi)合作,為文學節目“Pickwick 讀與寫”擔任企畫和執行工作。
    巴利科大學就讀哲學系,指導教授為強尼·伐第摩(Gianni Vattimo),並在音樂學院取得鋼琴主修文憑,他曾經發表過幾篇音樂評論性質的散文(1988年,賦格的天才)。後來他以樂評身份進入共和國報,後來又在新聞報擔任文化版編輯,于新聞界嶄露頭角。
    除了廣播節目以外,巴利科也曾在電視台工作。1993年為RAI(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第三頻道執導廣播劇“愛情似箭”,1994年又和新聞工作者喬凡娜·祖寇尼(Giovanna Zucconi)合作,為文學節目“Pickwick 讀與寫”擔任企畫和執行工作。
    他出版的小說包括:《憤怒的城堡》(1991年)、《海洋,海》(1993年)、《絹》(1996年)、《City》(1999年)、《不流血》(2002年)。此外于1994年他出版了劇場文本《1900:獨白》,後來多次以口白方式被改編為劇場作品,並由導演朱塞培·托納透雷拍攝成電影《海上鋼琴師》(1998年)。
    之後巴利科將發表在新聞報的文章,編輯成兩本書出版(1995年的《Barnum 》和1998年的《Barnum 2 》)。2004年他依據瑪利亞·格拉齊亞·雀尼(Maria Grazia Ciani)翻譯的荷馬史詩《伊利亞德》,將其改編為劇場朗讀作品《荷馬,伊利亞德》。2005年11月小說“這個故事”問世。
    經過電視台的制作經驗後,他與幾位合伙人一起在都靈創辦了荷登學校,以跨學科的方法教導敘事及寫作技巧。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