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句: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0 0 0
-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0 0 0
-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0 0 0
-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0 0 0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萬物育焉。 0 0 0
-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0 0 0
-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至誠如神。 0 0 0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0 0 0
-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0 0 0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0 0 0
-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0 0 0
-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0 0 0
-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0 0 0
- 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0 0 0
-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0 0 0
-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0 0 0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0 0 0
-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0 0 0
-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0 0 0
- 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歿而遂失其傳焉。 0 0 0
- 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 0 0 0
-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0 0 0
-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0 0 0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0 0 0
-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0 0 0
-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0 0 0
-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0 0 0
-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0 0 0
-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0 0 0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