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問•熱論》里有很明確的定義:"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個定義說明了傷寒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發熱的特征。凡是屬于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特征的疾病都屬于傷寒的范疇…《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難經》中談到兩個傷寒,第一個傷寒當然是總義的傷寒,也就是《素問•熱論》講的傷寒,現在的教材又叫它廣義傷寒;後一個傷寒是分義的傷寒,又叫狹義傷寒。而我們這個論題上,書名上的傷寒,當然是指第一個意義上的傷寒,這一點不容混淆。這個問題弄清了,我們就知道張仲景並不偏重于談寒,他也談濕溫、熱病、溫病。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思考中醫》
- 《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從這個五藏的關系,從這個十二官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傳統中醫,雖然的確是道器合一的統一體,雖然,它強調要形氣相依,形神合一,但是,總的側重卻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氣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門以道禦器,以神禦形,以形而上禦形而下的學問。 0 0 0
- 《論語》中提到做師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乃可以為師"。"故"是什麼,"故"就是舊有的東西,就是知識;"新"呢?新就是創造。有創造就有新,有新就有樂。 0 0 0
- 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陰隨陽生而長,陰隨陽殺而藏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明確兩個更具體的主導問題。第一個主導,是陰陽之間協同為主導,而非對立制約為主導。這也是前面所講的"夫唱婦隨"的關系…第二個主導是陰陽之間陽為主導,這個主導實際上已經包含在第一個主導里。這個主導說明在陰陽之間,陽的變化起主導的作用、決定的作用。作為陰它是隨著陽的變化而變化…有關這一點,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說得很清楚:"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陽者歲之主也,天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陰陽的問題是一而二,二而一。分開來好像有兩個,一個男、一個女,好像是兩個確鑿的、獨立的東西。但,合起來的實質卻是一。 0 0 0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有很精辟的論述,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主要是講的一年里的陰陽變化以及萬物的生長情況。陽生陰長主要講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陽漸漸生,陰漸漸長,兩者的關系非常協調… 那麼,陽殺陰藏呢?這是講秋冬的變化…所以,生發、釋放到一定程度後,它就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陽氣的收藏相對于釋放而言,就是"陽殺"。陽殺了,能量收藏起來了,天地萬物得不到這個能量的供給,萬物的生長就趨于停止,而且漸漸地凋零、枯萎,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就是講的這個肅殺的狀態,就是講的這個收藏的狀態。 0 0 0
- 在傳統文化里,存在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正是因為這個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產生了傳統文化,才構建了中醫理論……它完全是通過自身修煉來實現的一種能力 0 0 0
- 現代科學里,理論與應用之間有一個技術中介來幫助實現理論的價值,而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完全沒有這個中介……像現代科學這個技術的過程完全可以由科學精英來創造,而技術一旦創造出來,就可以進行大批的複制,這個過程是可以由普通技術工人來進行的……所以,在現代科學面前,精英是可以複制的。但是,在傳統的領域里就沒有這樣一個方便。這樣一個理論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的話,還是等于零。 0 0 0
- 音樂也好,繪畫也好,詩歌也好,在這些領域的文化,確實不像科學文化,存在線性發展的規律,它們往往是非線性的。一個高峰出現後,若干年、幾百年,或許會出現另一個高峰,但,這個峰的峰值並不一定能超過前一個。一個是線性,一個是非線性。一個是直線向前發展,一個是曲線徘徊……像道家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實際上,它也跟佛教的這個模式差不多,它也是創立以後就處于實質性的鼎盛階段,然後逐漸走向衰落,乃至于到現在名存實亡。 0 0 0
- "經"是什麼?經就是經典。中醫有中醫的經典,道家有道家的經典,佛家有佛家的經典。這個經典意味著什麼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門學問里最權威的東西。經典產生的時代,往往就是這門學問最成熟的年代……而經典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作者。經典的作者是很講究的,像佛家這門學問,只有釋迦牟尼所講述的那些著作能夠稱經,其他後世的這些著述統統不能稱經。儒家的學問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刪定的詩、書、禮、易能夠稱經,而後世的那些同樣也不能稱經。經典作者的這樣一個特殊性,使我們發現,他們都是這門學問的開山祖師,只有開山祖師的東西才能稱經。開山祖師亦稱聖人,像儒家這門學問,只有孔子能稱聖人。……那麼,上述的這些聖人,上述的這些經典的作者滅度以後,後人便要對這些經。 0 0 0
- 中醫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中醫里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方方面面都要圍繞它,離開它就不行的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就是陰陽!中醫理論最核心的東西是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首即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現在人都知道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當我們問一句中醫怎麼治本?或者中醫通過什麼來治本呢?這就回答不上了。其實,這個本還是陰陽,還是要在陰陽里面尋求。陰陽就是這樣一個關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東西。 0 0 0
- 中醫理論最核心的東西是陰陽。 0 0 0
- 《素問•熱論》里有很明確的定義:"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個定義說明了傷寒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發熱的特征。凡是屬于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特征的疾病都屬于傷寒的范疇…《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難經》中談到兩個傷寒,第一個傷寒當然是總義的傷寒,也就是《素問•熱論》講的傷寒,現在的教材又叫它廣義傷寒;後一個傷寒是分義的傷寒,又叫狹義傷寒。而我們這個論題上,書名上的傷寒,當然是指第一個意義上的傷寒,這一點不容混淆。這個問題弄清了,我們就知道張仲景並不偏重于談寒,他也談濕溫、熱病、溫病。 0 0 0
-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麼?神是無形的東西,屬于道的范疇,屬于形而上的范疇,上工守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守持這樣一個范疇的東西,能夠從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就有可能成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經成形的東西,從形而下的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只能成為一個下工。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時候你拿掉它,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0 0 0
-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守舊,什麼是創新。當時的醫生中,各人只抱守家傳的一點經驗,這就叫守舊;而反過來呢?能夠"思求經旨,演其所知",這就是創新。所以,我們學習經典,學習《內經》、《傷寒》這些著作,完全是為了"演其所知"……孔子所說的,做學問的一個關鍵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就是一個組合的過程,通過這個組合,各種材料,各個部件逐漸碰撞、接觸,融合成新的東西。因此,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創新的過程。"喜新"這是每個人的習性,但,新不能憑空來,新是從舊中來,所以,"思而不學則殆"。 0 0 0
- 中醫是不是一門道器合一的學問,這一點有太多太多的證明,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腎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有一個很重大的區別,就是肝、腎、脾、肺都有一個月旁結構,而心沒有這個結構……心就不同了,它沒有這個"肉"部,也就是說它沒有這個"形器",它是形而上的東西,而非形而下的東西……像金、木、水、土這些都是有形有質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往下走的,因為它有一個重量,都受萬有引力的作用,都屬于器的范圍。而火呢?惟獨這個火,我們很難用形質去描述;惟獨這個火,你放開後它是往上走的,難道它沒有重量?難道它不受引力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這就是道……中醫肯定是一門既講形而下,又講形而上的學問……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