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騷亂普遍化時,各處村落組織自衛武力,築塢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黃巾叛變時開始,及至公元4世紀,已構成華北的普通現象。 0 0 0
- 儒家基本的教條為本身的控制,對人的揖讓,可是最後的裁判權出自龍椅,則又倚靠當今天子的自持能力而定,當中互相矛盾之處足使超級政治家得有無限的機緣,進退之間,作攻防的決策。這也是中國政治史的中心主題。在這關頭,李世民與武則天具有相同之處:他們都知道如何釆取主動,先下手為強。 0 0 0
- “包括了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人本主義之精神,加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范” 0 0 0
- 假科學說真問題的方式,跡近于迷信,暴露了當日讀書人承受了至大的壓力,他們急不暇地務必將天地的現象予以直截的解釋。 0 0 0
- 全國的國防線大致 與 15英寸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國防線,不僅為無數戰士留下了辛酸的記憶,也是中國婦女流 淚的淵藪。總之它在地理上構成第三個因素,注定著 中國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于一個強有力的 中央體系之下。 0 0 0
- 西方人士認為中國人之保守性緣出于環境上有一成不變之因素在。 中國邊防問題與中國文化之源起幾乎同一長遠。 0 0 0
- 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人連亙了兩千年的斗爭 紀錄,回顧起來,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尤 其是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 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零星的侵 略可能擴大為戰事,防守者則企圖報複,有時也全面 出擊以圖先發制人。 0 0 0
- 幾百年來中國依賴一種世襲的武職人員,他們在技術上的教養不深,也依賴一個以文字見長的官僚機構,他們一時形態的凝聚力成了這永久組織的磐石。這樣的安排不斤斤計較技術上之進步,只圖贏得社會的安定,因之構成了全國的均勻一致,使帝國無可動搖。 0 0 0
- 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而紛擾的戰國能為秦所統一,無疑的,它們也是幕後的重要功臣。 0 0 0
- 保守的力量做主,中國就像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是施政方針或是科舉考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標准,以符合農村里以億萬計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致。以這道德標准輔助刑法,中國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