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說的就是,當主觀哲學(比如中國古典哲學)涉及到可以經驗的領域,也就是科學管轄的領域里的時候,我們要格外的小心。首先,這里不存在什麼主觀真理,五行八卦和萬有引力不過是不同理論各自描述世界的工具而已,怎麼描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經得起經驗的檢驗。在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沖撞中,幾乎在所有客觀經驗可以檢驗的領域里,中國古代文化都處于劣勢。我們靠《論語》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人生,這沒問題。但是我們不可能靠《論語》去生產一枚釘子,去做一門大炮。所以重視古籍沒有錯,但要盡量把古籍的應用范圍限制在客觀經驗不能驗證、或者難以有效驗證的領域(比如倫理學呀),其他的事兒您就少管點兒吧。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麼》
- 曆史上有一個規律,在斗爭中,哲學總站在弱者的一方。 這是因為哲學講思辨,講道理。而只有弱者才會去講理,強者不需要講理。 0 0 0
- 「我們還記得,當年路德反抗的是獨裁,用的武器是哲學。然而,在用哲學打敗了天主教以後,新教用新霸權代替了天主教的舊霸權。 這再次證明了,哲學和宗教的聯合是行不通的。宗教只會把哲學當作獲權的工具,一旦取得勝利,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哲學扔到一邊。」 0 0 0
- 「第一,說話要盡量讓別人明白,只要別人對我們的要求不會影響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求知),那就盡量滿足。 第二,只享受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樂趣。 第三,只求取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錢。」 0 0 0
- 「當強者對弱者使用暴力的時候,正說明強者沒有別的招數可用了,也就說明他離失敗不遠了。政權屠殺革命者,說明政權快要滅亡。革命者反過來屠殺群眾,說明革命即將失敗。」 0 0 0
- 笛卡爾:數學派,理性主義。“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懷疑”這件事是確定的,那麼只要有了懷疑的念頭,就說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會有這些念頭了。笛卡爾想象中的哲學體系應該像歐式幾何一樣,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設,然後用演繹推理的方式推導出整個哲學世界來。 0 0 0
- 尼采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永恒輪回說。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我們此時此刻體驗到的一切東西,我們在未來還會體驗到無數遍。我們的此刻,就是永恒! 大意是說,假如我們這個世界中的各個元素都是有限的,假如時間是無限的,那麼有限元素能夠組合出的世界肯定也是有限的,那麼我們今天所經曆的一切都會在未來無限次的重複。 在過去的哲學里,我們一直以為幸福之路在前方。然而要是接受了永恒輪回說,那就意味我們此時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永恒,我們用不著去追求什麼未來的幸福,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活好。因為你以後還會無數次地重複到它。 0 0 0
- 羅素:邏輯實證主義。想用嚴謹的邏輯符號代替之前所有的哲學觀點,用邏輯的方法分析前人的一切命題,最終把整個哲學世界都用邏輯符號重鑄一遍,但是失敗了。 0 0 0
- 黑格爾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自發的,是有方向的,事物不斷在向高級形態變化。變化到最後是“絕對精神”,最後才能達到最完美、最絕對的狀態。那時候絕對精神就能自己認識自己,自己顯示自己,那是我們才能領悟到絕對精神。 0 0 0
- 之所以我們沒選擇“地心說”而選擇了“日心說”,並不是因為前者不准確,而是因為在兩者同樣准確的前提下,“日心說”更加簡潔。在哥白尼之前的時代,堅持“地心說”的天文學家們為了讓理論能和觀測結果符合,不得不給太陽等星球畫出非常複雜的軌道來。比如讓太陽在一個大圓周運動上再做小圓周運動,就像螺旋一樣。如果他們按照觀測結果不斷地修正理論,那麼這套“地心說”學說有一天也可以和“日心說”理論一樣准確。但是模型和計算過程就無比複雜了。 0 0 0
- 哲學史上有個不難理解的現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學家,他的學說就越關注個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學家,學說更容易脫離現實。斯賓諾莎就是典型的前者。 當斯賓諾莎意識到自己的幸福應該通過理性思考來追求的時候,他發現,在得出最終答案之前還需要很長時間。那麼在這段時間里,自己該怎麼生活呢? 他總結了幾個可以暫時執行的守則,大意是: 第一,說話要盡量讓別人明白,只要別人對我們的要求不會影響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求知),那就盡量滿足。 第二,只享受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樂趣。 第三,只求取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錢。 0 0 0
- 叔本華:康德的繼承者,悲觀主義,踢館黑格爾。他認為萬物的物自體是統一的,只有一個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這股力量驅使著萬物去運動,去發展。叔本華建議苦修禁欲,用理性意志和控制感性沖動,把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上升為全人類的感情和欲望,這樣就可以盡量消除個人的欲望。他還建議欣賞藝術,他認為,人在欣賞真正藝術的時候,內心是非功力的、不帶欲望的,也就脫離了生命意志的控制。 0 0 0
- 尼采繼承了叔本華的形而上學,把“生命意志”改成了“權利意志”。權利意志是指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強壯、更富創造力的欲望。尼采把人分成了強者和弱者,把道德分成“奴隸道德”和“貴族道德”,推崇強者和精英主義,反對人人平等。他認為,同情弱者這沒錯。但弱者不能以此為理,去要挾榨取強者,去拖強者的後腿,這樣做是可恥的。 0 0 0
- 年輕人嘛,控制不住很正常。他曾經禱告說:“給我貞潔,但不是現在! 0 0 0
- 路德的勢力越罵越大。再加上教權和王權的根本矛盾,終于使得這場宗教革命遍及整個歐洲,千百萬神甫和知識分子卷入其中。王宮貴族們紛紛舉著刀槍宣布加入其中一方,幾十年後還真打了一場損失慘重的宗教戰爭。 不久以後,基督教分成了兩大派。羅馬一方被稱為天主教,支持路德的則被稱為新教。另外,東邊的羅馬帝國在此之前還搞了一個東正教。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這就是今天基督教最主要的三大教派。新教的誕生全賴于路德的努力。 0 0 0
- 我要說的就是,當主觀哲學(比如中國古典哲學)涉及到可以經驗的領域,也就是科學管轄的領域里的時候,我們要格外的小心。首先,這里不存在什麼主觀真理,五行八卦和萬有引力不過是不同理論各自描述世界的工具而已,怎麼描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經得起經驗的檢驗。在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沖撞中,幾乎在所有客觀經驗可以檢驗的領域里,中國古代文化都處于劣勢。我們靠《論語》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人生,這沒問題。但是我們不可能靠《論語》去生產一枚釘子,去做一門大炮。所以重視古籍沒有錯,但要盡量把古籍的應用范圍限制在客觀經驗不能驗證、或者難以有效驗證的領域(比如倫理學呀),其他的事兒您就少管點兒吧。 0 0 0
- 只有弱者在面對強權的時候,才有質疑權威的需要。 0 0 0
- 信仰這件事,我以為,由不信到信難,由信再到不信也不容易。所以信仰宗教可能是要牽涉一生的事。懷疑和信仰本身就是相悖的,而且宗教的說服力要比一般的信奉主觀真理的哲學要強,那麼當我們信仰了宗教之後,還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質疑信仰並脫身而出呢? 所以我覺得單就追求真理而言,信仰宗教和實踐中國哲學都是一個成本比較大的嘗試,可能要窮盡一生才能知道選擇的結果。假如我們對自己追求到的真理不滿意,也沒有補救的機會了。 克爾凱郭爾說人生就是一場冒險,這話用在信仰問題上正合適。 0 0 0
- 萊布尼茨:數學家,理性主義。和洛克辯論,反駁經驗主義者只強調經驗,不承認必然規律。 0 0 0
- 無論是天性自私論,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全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把“我們為何成為這樣”和“我們應該怎樣”等同在一起。這些觀點的邏輯是,既然人類的基因是經過生存斗爭而來的,那麼人類就應該把這種斗爭精神延續下去,繼續通過競爭來篩選基因。 0 0 0
- 奢侈是什麼?貴而無用就叫奢侈。而哲學這玩意超級無用。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們一聽說你是學哲學的,都狂羨慕。人家想:這人家里得多富裕才敢往哲學身上糟踐錢啊。 0 0 0
- 洛克:科學派,經驗主義。他認為人的內心就是一塊白板,什麼都沒有,人的思想都是靠後天學來的。無根之木-就是科學派對數學派的攻擊。 0 0 0
- 進化論的意思僅僅是,基因中那些適合環境的部分被保留下來了,不適合的部分被淘汰了。這中間並沒有高級和低級之分。 0 0 0
-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里,希臘哲學不過是一幫穿著白袍子的奴隸主在酒足飯飽之後的清談罷了。實際上,哲學的傳承浸滿了鮮血。 如果不是無數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在兵荒馬亂中懷抱著哲學典籍奪路逃竄,如果不是哲學家們從一場場烈火中搶奪滾燙的紙屑,如果不是千百萬在曆史上未留名的學究嘔心瀝血地翻譯整理,我們今天不會觸摸到那麼多哲學瑰寶。 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亡國滅族是最可怕的事。這當然沒錯。但是如果站在文明的角度去看,亡國並不一定是最可怕的。雅典亡國了,反而因此撒下了希臘文化的種子。在中世紀的基督徒看來,穆斯林是最可惡的人。但正是他們的敵人,才得以讓西方最精華的文明保留下來,最終讓基督教的神學家們也視之為珍寶。 0 0 0
- 當神學家們試圖證明上帝存在的時候,這同時不也就意味著上帝有可能不存在嗎?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基督徒絕不能質疑上帝的存在。那麼可以說,從神學家們把哲學引入神學的一瞬間起,他們就已經開始背離自己的信仰了。 0 0 0
- 斯賓諾莎斯:笛卡爾的繼承者,完美地實現了笛卡爾的想法。他承認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者猶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無所不在的實體。而且我和世間萬物是一體的。這種人和萬物一體的觀點在中國哲學中很常見。 0 0 0
- 奢侈是什麼?貴而無用就叫奢侈。 0 0 0
- 加繆:世界是荒謬的。當形而上學不存在後,曆史和個人的目的都不存在了,人生和世界沒有任何目的,所以世界是荒謬的。 0 0 0
- 懷疑是哲學的核心精神。 0 0 0
- 康德:在康德的哲學世界里,所有的知識(也就是來自于物自體的知識)都要先經過人類心靈的加工,才能被人類認識。所以他自比哲學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學里,不是心靈去感受經驗,而是心靈加工經驗,心靈生產了經驗。這世界(物自體)人類是永遠無法真正認識的,人類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而我們這個先天認識形式里,包含很多用來處理物自體的工具,其中一個就是因果律。康德把世界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個部分則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為永遠不可知,所以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麼影響。只要我們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複威力了。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