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奇怪為什麼總有人對某些譯本的譯筆有這樣那樣的抱怨,難道沒有發現嗎?這里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如果你在讀完一部譯作之後覺得翻譯很爛,那說明你有閱讀原作的能力,那為什麼不直接去看原作?如果沒有閱讀原文的能力,那又是依據什麼來對譯文的質量做出評價呢?通常,翻譯以信、達、雅為圭臬,而譯筆信否、達否、雅否之類的介定都應該訴諸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氣質。即使對某譯筆的評說是參照另外的譯本,那麼這幾種譯本翻譯水平的優劣最終依然要通過與原文的比較核對。因而,除了借鑒翻譯界權威的經驗和意見,只有能力閱讀譯文的讀者是無法憑個人的語言知識和閱讀體驗對譯筆做出評價的,他能談論的只有譯者在其翻譯所使用的這項語言上的水平如何。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Reid_2的句子》
- 任何形式的終極理論(如TOE),它的證明必須要在自身之內完成,否則便談不上終極。而任何一個理論或邏輯體系都不可能實現自證,再完備也止步于自圓其說。 0 0 0
- 當我們在說“學哲學”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學習一套特殊的語言及其攜帶的思維方式。 0 0 0
-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非我亦在。事實上我思的提出標明了我與非我的界線,它不僅成為“我”或主體性的發現,更是“非我”或對象的發現,而後者我認為直接啟發了胡塞爾。 0 0 0
- 過去,我們以演化來解釋生命現象,發現它十分合理而富成效。現在,我們拿生物學或者生命進程理解演化,卻顯得有些不夠了。 0 0 0
- 人們堅信自由的存在,因為人們從不追問自由。人們從不追問自由,因為一旦被追問,自由便無處容身。 0 0 0
- 嚴格來講,哲學之沒落始于亞里士多德之後,而這種沒落與亞里士多德又存在直接關系。 0 0 0
- 對于知識的掌握,最重要的不是輸入而是輸出。 0 0 0
- 人必須不斷豐富自身並保持長久的開放,以適應這世界的多義性。 0 0 0
- 口號林林總總、眼花繚亂,說了也就說了。最令我看重總是態度。一向認為口號、宣言之類,其實是表達態度最弱最淺薄的一種。 0 0 0
- 讀書對人的影響,我看重品性甚于智識。 這也是我對人本身的看法。 0 0 0
- 所謂男女平等,不是抹平兩性差異,而是要尊重這樣的差異,不卑不亢,絕無因男女有別而產生的任何歧視與貶抑。 0 0 0
- 以前覺得傻子很多,要麼太輕易被說服,要麼總也說服不了。事實上,最傻莫過于說服別人的渴望。 0 0 0
- 每一時代科學領域的新發現都勢必引起哲學新綜合的要求與熱情。 0 0 0
- 生命的全部意義或許就在于遠離平衡態。 0 0 0
- 科學是什麼? 關于此問,大致有兩個維度的思考方向:哲學的與曆史的。 對科學的哲學反思,其追問的是科學何以成其為科學,無論科學一詞在不同的時空里是否具有不同的指稱,只關心這些指稱不變的、共同的涵義。 對科學的曆史考察,則不注重對科學的本質規定,而更關心科學的曆史淵源,關心科學一詞及其所指在不同時空下具有怎樣的形態以及如何隨時間演變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這兩種思維方式並無什麼優劣之分,現實的思考須二者相輔相成,乏一不可。另,對待藝術亦如是。 0 0 0
- 以哲學史進程來看,哲學一詞從原初的希臘含義,到後現代語境,經曆了種種變化。其中存在一些關鍵的轉折點。但最得我心,或者最接近我所理解的意義的,依然是古希臘樣式。 哲學需要一場複歸,當然這不是要把我們的哲學事業退回到古典時代,而是將我們對哲學的理解——它是什麼、它需要做什麼——帶回到它開始的時候,以此指引我們當下的哲學研究。 0 0 0
- 凡屬性,總是這樣那樣關系的這樣那樣的表象。 0 0 0
- 切分的心靈無以參透宇宙,宇宙無所謂疆界,劃分疆界是人一貫的惡習。 0 0 0
- 當我們就某個范疇、觀念表達自己的理解時,實際上並不清楚我們究竟是在對它進行解說,還是在借它闡述自己。 0 0 0
- 真之殘酷不仁,常在其與美、與善的悖逆沖突中顯現,這較之善惡、美丑的對立更讓人唏噓。後者往往帶有喜劇性,而前者似乎注定是悲劇的。 0 0 0
- 自為者有力,自在者強。自在,自足而在也。 0 0 0
- 寫作時我是主,讀書時我是客,客人頻頻出入主人的家,主人也時時期待客人的光臨。 0 0 0
- 最好的小說都是通曉世故的詩。 0 0 0
- 語言所抵,思想得以可能。 思想之奧,語言常有不逮。 ——語言與思想之二律背反 0 0 0
- 《無間道》的流行台詞“出來混,遲早要還”,明明指向一切存滅、生死。人的出生縱可有千般不平等,但死亡偏偏一視同仁,無可辯駁。時間真是暴君啊,曾經贈予的一切必將統統收回。普魯斯特講,死亡對人是一種治愈。可有時我也甯願不要這種治愈。 0 0 0
- 整部《論語》,我且相信孔丘師徒字句懇切,但最得我心的,還是一句“不讀《詩》,無以言”。 0 0 0
- 哲學原初之驚異(亞氏此說妙哉),即人們習焉不察、日用不知的自明之物,在某一天突然以不確定的面貌出現在最清晰的意識中。我們發現那些早已習慣的(或自認為熟知的)事物並非如此理所當然,此為異。因為事關我們賴以生活的前提,此異自然帶來驚。驚異,如是。 0 0 0
- 廣義上,每個人都有哲學。在一般民眾那里,哲學往往體現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中的多數人也會如此理解哲學,這恰是尼采所推崇的。此意義上,哲學不止于一套觀念與說辭,它更呈現為實實在在的生活過程。周濂說哲學是個動詞,我以為有兩層含義,其一在于愛智慧之愛,此意義上,哲學不僅是一個動詞,更是一個恒動詞。其二便在于生活這一行為本身。 0 0 0
- 東西方思與言關系之差異在于:語言所抵之處,思想成為可能,這是西方;思想之奧,語言常有不逮,這是東方。維特根斯坦所言前半句——能言說者必清晰言說之——恰是對西方思想的寫照;其所言後半句——不能言說者須保持沉默——則是對東方智慧的呼應。另一方面,此言正也暗示了東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短處。 0 0 0
-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是反哲學史的,哲學史是非哲學的。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