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each how to live without certainty, and yet without being paralyzed by hesitation, is perhaps the chief thing that philosophy, in our age, can still do for those who study it. 
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也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作出的主要事情了。 
 1 《西方哲學史》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同時也是活躍的合理主義與自由思想活動家,並致力于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很多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而與此同時羅素的許多政治思想卻又是十分有爭議性的。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 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1921年羅素曾于中國講學,對中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爾士的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