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布萊克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十八世紀詩人,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主要詩作有詩集《純真之歌》、《經驗之歌》等。早期作品簡潔明快,中後期作品趨向玄妙深沉,充滿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與妻子相依為命,以繪畫和雕版的勞酬過著簡單平靜的創作生活。後來詩人葉芝等人重編了他的詩集,人們才驚訝于他的虔誠與深刻。接著是他的書信和筆記的陸續發表,他的神啟式的偉大畫作也逐漸被世人所認知,于是詩人與畫家布萊克在藝術界的崇高地位從此確立無疑。
    布萊克一生都保持著宗教、政治和藝術上的激進傾向。他濃厚的宗教意識、藝術家的天分和豐富的人生閱曆,給他的詩歌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並使它的詩歌具有明顯的宗教性、預言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等幾大特點。他對英國詩歌,特別是浪漫主義詩歌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詩作主要包括《詩歌素描》、《純真之歌》及《經驗之歌》等。
    前期的詩作,語言上簡單易懂,且以短詩為主,音節也能短則短,題材內容則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主;而後期的詩作篇幅明顯增長,有時長達數百乃至上千行,內容也明顯地晦澀起來,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為主要特征。
    布萊克最被人們引用和傳誦的,也是後代文學大家反複贊美的幾首詩歌如《擦煙囪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贊美詩》,皆可以看作構築布萊克之“天國原形”的一部分,這個自比為以西結的少年,四歲就看到了宗教幻象,並且可以用一種親喃的語言和“白色諸神”寂靜的交談,盡管世風低落,文途滯澀,但布萊克懷著極大的天真和壯麗的想象力與戰斗力,投入了類似班揚和馬婁的“世俗反諷”運動中。
    這種文藝複興是旨在和針對于時弊而進行的抒情與想象力神話的回歸,這些人對美大加贊美,並加之比喻為自己的面具,而對塵世中的人的命運卻大加傷感,並認為他們破壞了作家的“美”的面具。于是拉伯雷戴上了諷刺,班揚戴上了布道,馬婁戴上了戲擬與誇張,當然還有一種驚人的反諷,而布萊克則戴上了虔誠與純真。
    布萊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鄉村姑娘凱瑟琳的邂逅與共處中,獲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話與貞潔,並以此與自身的經驗和想象作為對比,參照了很多從中世紀就開始進行和流傳的童話寓言式寫作,並加上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意象創造力,布萊克為我們留下了18世紀最重要的詩集《天國與地獄的婚姻—想象力的贊美詩》和《純真與經驗之歌》。布萊克構築了我們世界的宏偉與莊嚴教堂的頂層,在那里,理想與現實的箴言熠熠閃光,時時為我們提醒著聖母般的潔淨與肅穆。
    0 0
下一個:愛比克泰德
他/她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