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春風》[5句]
格非儒里趙村,江南一座簡樸而風景如畫的鄉村,號稱祖先是世代簪纓的高門望族。在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歲月中維持完整,時代變遷中悄然離析。小說刻寫家鄉的村莊逐漸衍變的複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運動,並展現它可能的未來。
1958—2007,微縮五十年時代變遷,演繹幽微處世情人性。“中國最美的書”設計者陸智昌傾情擔綱設計。
《望春風》是格非獲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長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學創作精華的成熟之作。《望春風》具有微縮中國鄉村當代史的意義,在創作過程中備受文壇、媒體和讀者矚目。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鄉村是無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風》完成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返鄉之旅,以回到“過去”來看“當下”的觀念,余韻悠長、值得咀嚼的曆史片段,置于時代長河背景的“桃花源”氣象,如“清明上河圖”般娓娓道來的手卷寫法,描繪鄉土中國的活色生香,發見普通人的高貴品質,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間永恒。
“江南三部曲”寫江南,《望春風》則是對江南故事最為專注、集中和徹底的表達。相對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風》更接地氣,更加沉穩,更有溫度,更多地關注時代洪流下鄉村的人情之美。在對曆史的沉思中,用宏闊又精致的結構,以及極為老辣純熟的文字,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鄉村作了告別。同時,為讀者打開一個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上辑:
《博爾赫斯的面孔》[14句]
下辑:
《春盡江南》[3句]
- 我終于意識到,被突然切斷的,其實並不是返鄉之路,而是對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覺和記憶,好像在你身體很深很深的某個地方,有一團一直亮著的暗光悄然熄滅了。 0 0 0
- 其實,在我們鄉下,所謂的算命先生,也不限于以上四類。如果我們把走村串巷的測字者、龜卜者、陰陽先生、風水師、畫符的道士都算上的話,你可以大致想象一下,在我父親的幼年時代,他生活在一個怎樣的鄉村環境中。這可以解釋,我父親早年在上海虹口的一家南貨店當學徒,快要滿師時,為什麼會突然投到一個名叫戴天逵的命相師門下,干起了算命這個行當。 0 0 0
- 唉,人的命運,鬼神不測,誰能說得清呢? 0 0 0
- 德正原是村里的一名轎夫。 他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過世了。他的父親趙永貴是個酒鬼,每天靠挖樹根得來的一點錢,差不多都被他換成了酒,喝到了肚子里。趙德正五歲那一年,父親在吐了滿滿一缽頭鮮血之後,趴在桌上死了。村里那些有見識的人湊在祠堂里一合計,就由趙錫光做主,把他們家兩間破磚房變賣了。大部分錢用來還債,剩下幾文銅板,連棺材都置辦不起。最後,他們好說歹說,從更生的父親手里買下了一個舊衣櫥,把中間的槅板去掉後,將趙永貴的尸體斜塞了進去,草草安葬了。村里人覺得幫人應該幫到底。過了頭七,他們就派人把趙德正送到了江北的高橋,讓他去投靠開豆腐店的舅舅。沒想到,不到一個月,趙德正又從江北回來了。多半是他娘舅嫌他累... 0 0 0
- 父親不是會算命嗎?他或許已算出我去嬸嬸家討碗粥喝,大概沒有多大問題,卻沒有算出他們家煮了珍貴的蒜末臘腸焦米飯。為了不至于讓自己的處境顯得過于可憐,我假裝沒事人似的沖著嬸嬸笑了笑,說:“沒關系,爸爸早上出門,在鍋里給我烙了張大油餅。我回家去吃油餅好啦。” 沒想到,嬸嬸一聽我這麼說,立刻就把臉沉了下來,“你說你這孩子,怨不得人家叫你呆子呢!你們家明明有油餅,還到我家來要飯吃!”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