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見》[16句]
宗薩欽哲仁波切這本看似簡單的書,傳達的卻是佛法的核心教導——佛教的四法印,並引導你貫穿在個人思維、心態和生活中。作者所涉及的面向,揭示的問題,指出的方向,會給讀者種下解決生命中根本問題的種子。
本書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云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回的佛菩薩大悲大願。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的老師,也是聞名影壇的導演。在書中,他以電影的虛擬實境,巧妙地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彷佛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了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因而放下我執,邁向醒覺之路。
他爽潔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佛教徒等于祥和與非暴力;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核心。對于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幫助。有緣讀此書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著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上辑:
《揀盡寒枝》[10句]
下辑:
《惡作劇之吻》[30句]
- 沒有“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常在當下。 0 0 0
- 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如同你抵達河岸時,就得拋棄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0 0 0
- 這位極端懷疑者,現在會坐在他歌唱的上師面前,淚水決堤般流下,全身全心奉獻給完全無法邏輯解釋的東西。信仰、懷疑論以及所有和合的環境一樣,都是無常的。 0 0 0
-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個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達多•喬達摩,他享有優裕的生活,在迦毗羅衛國有美麗的宮殿、鍾愛的妻兒、敬愛的雙親、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蒼翠花園,還有一群才華出眾的宮女隨侍在側。 0 0 0
- 潛意識中,我們期待自己會到達不再需要修理任何東西的境界。總有一天,我們會“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我們深信“解決”的概念。好像我們所有經曆的一切,到這一刻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還沒有開始。 0 0 0
- 世界曆史大部分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理和行為規范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布施和處世准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了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 0 0 0
- 很久以前,在一個嚴重干旱的國家,有個備受尊敬的占卜者預言七日之後終將下雨。他的預言實現了,大家都非常高興。他又預言了會有珍寶之雨到來,預言又再度成真。大家都變得又高興又富裕。他的下一個預言說七日後會再下雨,一場詛咒的雨,任何喝了這雨水的人都會發瘋。于是國王下令儲存大量的淨水,以免喝到這受詛咒的雨水。但他的子民們沒有儲水的設施。當雨下來後,人們都喝了水而瘋狂了。剩下國王一人是“正常”的,但他卻無法治理瘋狂的子民。無計可施之下,他最後只好也喝了詛咒的水。為了要統治他們,他必須分享他們的迷惑。 0 0 0
- 一切非線性過程皆體現所謂的“尺度不變性”[scale invariance],意謂,某個過程的行為,在更大與更小尺度上的表現都是相似的。譬如,想了解某個非線性過程的大型模式,他只需要專注它在更小、更易于觀察的尺度上的行為,就可以看見同樣模式的運作。 0 0 0
- 悉達多步向了探索無常之旅。此刻的他,覺得花費這麼多精力于美麗與虛華是很愚蠢的。他批判的並不是美麗與裝扮本身,而是相信它們的本質是恒常的信念。 0 0 0
-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恒常、純粹的狀態存在。你手上的書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祗也不是。 0 0 0
- 在個人和文化兩方面,我們采取外來的和外在的方法,來獲得快樂、克服痛苦,卻不了解這些方法常常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們不適應帶來了新的痛苦。因為我們不僅仍在受苦,而且更覺得從自己的生活中疏離,無法融入體制之中。 0 0 0
-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切現象既非無因,也非源于創造者,而是來自因緣;行之善惡取決于背後的動機而非行為本身。 0 0 0
- 我們編織夢想,瞄准終生成就,諸如海邊別墅、徽章、獎座、提早退休、名車、好朋友,好家人、好名聲,最好還有上金氏世界紀錄。到了晚年我們還有個忠誠的伴侶一起坐豪華游輪旅行,或養純種貴賓狗。雜志和電視介紹並強化這種快樂和成功的模范讓人們去追求,不斷地創造新的幻相來引誘我們。這些所謂成功的觀念,就是我們大人的嬰兒搖鼓。 0 0 0
- 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0 0 0
- 儒家所提供的是常識,因此實際的中國人喜好儒家;而道與佛則提供的卻是超越常識的智慧。 0 0 0
- 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