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嬰國》[28句]
武志紅武志紅發現,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誠意作序、當代藝術家岳敏君插圖,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作者高銘 協同100名大咖讀者閱後歎服推薦。
《巨嬰國》系國內心理學家系統透視中國國民性的深刻作品,武志紅說,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1995年,作者在北大讀心理學大二時立下心願: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過去了,學生時代發出的大哉問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發現,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而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以“巨嬰”和“巨嬰國”的概念再來解讀當下的人心、國民性及社會,問題變得清晰可見。
在本書中,作者透徹地呈現和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作者說,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本書以顯微鏡式的微細與精確呈現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優美的文筆、對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關懷,又令本書散發出溫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聲來鼓勵每個人看到自己內在的負面能量,活在流動之中,擁抱內心的嬰兒,從而活出豐盛的自己。
上辑:
《愛!且行且珍惜》[3句]
下辑:
《為何愛會傷人》[23句]
- 破碎無處不在,痛苦也無處不在。 0 0 0
- 中國父母總喜歡誇“別人家孩子”,而不願誇自己家孩子。這會給自己家孩子這種感覺——你必須全能,否則“別人家孩子”總有比你強的地方。這很可能是,父母將“我必須全能或完美”的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全能或完美”。 0 0 0
- 你注視著深淵,深淵也注視著你。這句廣為人知的話,顯示了我們隊“深淵”即潛意識的恐懼。但終于,我能跳入深淵,切實體驗了其中的震撼,又安全返回,這是很難得的經曆。 0 0 0
- 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 0 0 0
-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准。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發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那麼,中國人,作為一個集體,心理年齡會有多大? 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現則是,好吃,並且,什麼事都要經過嘴來體驗。口欲期不僅是好吃,也因為嘴部最敏感,所以1歲前的嬰兒,做什麼都喜歡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0 0 0
- 國人之所以愛紮堆成群,這都是因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則會直接面對破碎未成形的自我,這很可怕。 0 0 0
- 我見過很多看上去理想的戀愛,一開始驚歎男女雙方的浪漫與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無怨無悔,但不知為什麼兩個人越活越苦,很多慘事不斷發生,並且兩個人的個性發展,好像也停滯下來,最終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兩只小老鼠在談戀愛。 0 0 0
- 很多人會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多抹殺人的個體性,而與此同時,標榜個人主義的美國也存在某些問題,比如可能導致“自戀”泛濫。所以,甚至有說法稱,中國文化是治療個人主義的良藥,孝道可以拯救全世界。 的確,美國強調個人主義,這會導致一些問題,但這並不是一個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問題。美國的個人主義的解藥,絕非集體主義,相反,恰恰是他們的個人主義還不夠。還不夠的意思是,還沒有達到“完善的個人”的目標,還沒有自我實現,也未成為他自己。並且,個人主義有超越界的精神在,個人是對上帝負責的,直接與上帝對話,而非自我中心的無邊膨脹。 國人的集體主義其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個人無法存活。這個無法存活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更是心理層面。 0 0 0
- 作為一個巨嬰,我必須打破宅男的封閉,走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將自己的心展開在這個世界上,將宅男的對立面活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到我是誰。 0 0 0
- 巨嬰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動物,國人都想把它們吃到肚子里,變成自身的一部分。這就像是,口欲期的嬰兒覺得自己是匱乏的,他們必須把媽媽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記》中,各種妖怪都想吃了唐僧肉,以追求長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學看來,一個完美的乳房,對嬰兒來講,就是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獲得永生的。 巨嬰,即是成年的嬰兒,而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作為由巨嬰們組成的國度,中國吃文化如此發達,特別是廣東,可以從早茶開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消夜。就像是,嬰兒永遠在找奶吃。 0 0 0
- 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0 0 0
- 最好的個人主義的表述是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哥哥問弟弟,如果殺死一個小女孩,整個世界就可得救,那麼可不可以這樣做。弟弟猶豫了一小會兒,聲音很小但很堅定地說:“不可以!” 自我中心並非個人主義的核心。實際上,個人主義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整個論述的含義:不能以集體的名義去侵害任何一個個體。 0 0 0
-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0 0 0
- 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地自己,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0 0 0
- 伴侶關系的根本邏輯是親密。親密,只能通過真實和敞開而達到,而付出卻沒有這個功效。相反,因為你不斷付出,會給對方造成內疚,結果導致對方更加想遠離你。 0 0 0
- 世界是相反的,如果你看到了A就必然意味著你看到了-A。 0 0 0
-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部影片中,講一個已婚男人在平安夜被前女友約出來幫他尋找失蹤的伴侶。男人猜到了真相,前女友就是孤獨,需要人陪,但他沒說穿,默默陪她尋找了一晚,最後,前女友說,她已經有幾個平安夜都是一個人過了,如果在這樣一個人過,她會自殺。 0 0 0
- 共生心理,在巨嬰身上則展現為: 一、到處找媽。不願生活自理,總想找人照顧自己,幫自己“擦屁股”。 二、集體主義。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統一思想。大家必須統一在某一思想里,這是構建共同體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一致了, 共同體就有了裂痕。 四、反對獨立。這是雙重的,一方面,集體壓制個人獨立;另一方面,個人離開集體就會破 碎。 五、沒有界限。一樹立界限,就感覺兩個人之間徹底沒聯系了,就生分了。 0 0 0
- 這是我們民族的知識分子的通病,我們常常激昂而悲憤地活給民族、活給國家、活給父母、活給帝王……但是,當背負上這些強加給我們肉身的額外重量之後,我們就遠離了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0 0 0
- 【紫禁城的隱喻】一次,和英國一位做跨文化研究的精神分析師溝通,突然有了一個圖畫式聯想,將紫禁城這樣的皇宮,和中國普羅大眾的家庭,聯系到了一起。 當時,這位分析師問我:你認為中國家庭中父親普遍缺席,那麼,父親去哪兒了?我想了想回答,或者高高在上如皇帝,或者被閹了。 紫禁城的皇宮中,皇帝,即沒有被閹割的成年雄性,只有一個。一個個的小家,由妃子和孩子組成,公公則穿插其中。皇帝與太監們,組成了皇宮內的權力體系,而妃子與孩子,組成了一個個小家的結構。紫禁城中的這一圖景,不正是中國的寫照嗎?普通的男人們,被壓制性的權力體系吸走,家中就剩下母親與孩子,而在家的男人們,常常也如皇宮中的閹人們一樣,“不存在”地存在著。 0 0 0
- 恨是關系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可以說,如果不能恨,就不會有愛;如果不能有拒絕,就不會有親密。 0 0 0
- 人不能長久的處在孤獨中,長久的孤獨就等于能量體從未被看見,就等于是我們以為的徹底黑暗、徹底死亡。 0 0 0
- 我一再說,國人的集體心理發展水平,是6個月之前的嬰兒水平,而榮格卻在《金華養生秘旨與分析心理學》中評論漢學家衛禮賢翻譯的道家典籍說,東方人的心靈發展水平遠超西方。對此,我的理解是,最低的境界和最高的境界常常看起來是很像的。 嬰兒最初的狀態沒有分化、沒有邊界、沒有你我之分,覺得一切都是合一的。開悟的人據說就是這種境界,覺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這是很好的東西,但如果你處于混沌無明狀態,也有類似感覺,這是非常可怕的,會給自己和周圍人帶來巨大問題。 開悟的人會對他人和世界有深深的同理心,並會尊重一切存在,他們徹底脫離了幼稚的自我中心,而巨嬰也會覺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既然我 0 0 0
-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這是嬰兒和巨嬰的最核心心理。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之所以複雜難處,這是最根本的。 中國男人多有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多有皇太後夢,這個夢的原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要整個世界圍著自己的想象轉。 這也是孝順或聽話哲學的根本所在。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巨嬰們都在爭奪唯一說了算的話語權,一旦占據了這個話語權,就會要求共同體內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這一點能實現時,就有神一般的感覺,當這一點被打破時,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0 0 0
- 我常有這樣的想象——或許,大多數中國人都如孤島一般,只能用腦袋和語言與別人建立一些可憐的鏈接,而感覺和情感,或者簡單說是心,是關閉著的。每個孤島,都在嚴重缺乏回應的家庭中長大,我們也由此構建了缺乏回應的社會與國家。等我們做了父母,又將“無回應之地的絕境”,傳給了自己孩子。 0 0 0
- 我們的社會,並不會因為我們思想上的純潔,而真變成一個道德社會。相反,我們只是不能公開談論人性的黑暗,而這些黑暗因為不能公開談論,結果變得更加黑暗,這是我們淪為互害型社會的一個關鍵原因。 0 0 0
- 真正的能力,建立在關系中。你必須深入到關系中,放下自己的種種成見和預判,去碰觸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失誤本身的存在,而不是講你的想象和判斷置于事物之上,這樣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來關系,並且,你會樂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有了真正的能力與創造。 0 0 0
- 幸福必然來自關系,而能力哪怕真達到神的級別,如果你是孤獨的,那一樣意味著可怕的痛苦。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