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嚴經》[34句]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于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義。中國曆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關于此經的譯者,有各種不同傳說,大多認為譯者般剌蜜帝為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于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曆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但此經譯出後,宋代子睿以下的注釋家對其出處曾有所懷疑。近代更有人疑為中國人的撰述。 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佛遣文殊師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並為其說修禪定,能斷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等。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故流轉生死,當修禪定,以破種種“顛例”之見,通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由低至高的種種修行階次,達到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第10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上辑:
《大學》[24句]
下辑:
《山海經》[32句]
-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泊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0 0 0
- 佛言: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 生死相續 ,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 性淨明體 , 用諸妄想 ,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0 0 0
-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0 0 0
- 欲氣粗濁。腥臊交 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0 0 0
-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云,點太清里。 0 0 0
- 《愣嚴經》卷五曰:“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善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0 0 0
-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0 0 0
-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0 0 0
-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0 0 0
-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0 0 0
-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0 0 0
-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0 0 0
-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0 0 0
-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0 0 0
- 理即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0 0 0
-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0 0 0
- 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 0 0 0
-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0 0 0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世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愛汝色,以是因緣,經百世千劫常在纏縛。 0 0 0
-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愣嚴咒),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0 0 0
-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0 0 0
- 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麼也看不見,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見了黑暗。 0 0 0
-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0 0 0
- 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所見不同,見性不變。 0 0 0
-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報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 0 0 0
-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0 0 0
-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0 0 0
-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0 0 0
-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0 0 0
-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