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溝通》[47句]
馬歇爾·盧森堡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通。
如今,在這個地球上,暴力事件頻發,人們的仇恨、矛盾、對立上升到一定程度,似乎必須釀成流血事件才算得以發泄。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想要改變現狀的願望和動力,我們完全可以從提升內在自我出發,改善這個局面,改善人類社會的未來,締造永久的和平。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來學習非暴力溝通方式,使用這種愛的語言,准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認真傾聽對方的請求,達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通和真正的和諧共處。這,並不是天方夜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培育對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和諧互助。在使用愛的語言的同時,我們也提高了自己愛的能力。
非暴力溝通(又稱愛的語言)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溝通解決沖突的最佳實踐之一,它的培訓目前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
《非暴力溝通》入選了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這次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制作了珍藏版,致力于使非暴力溝通的理念進一步得到推廣。
上辑:
《別做正常的傻瓜》[17句]
下辑:
《自卑與超越》[22句]
-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0 0 0
- 馬歇爾·盧森堡經典語錄 非暴力溝通經典語錄 0 0 0
- 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猜。社會的節奏很快,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確沒有很多時間去細細顧及你的感受。所以很多時候,要學會清楚、具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0 0 0
- 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0 0 0
- 非暴力溝通,是以愛為起點和支點的,希望人們能夠通過使用非暴力溝通,達到愛自己的目的。 0 0 0
-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0 0 0
- 一個過度道德化的社會是可怕的。很多時候,道德評判本身就是一種暴力。 0 0 0
-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可以學著先去觀察和感受對方在語言或者肢體上所反映出的需要,並且思考自己的需要,這樣思路會清晰很多,然後我們再去進行溝通。 0 0 0
- 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 0 0 0
- 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示弱並不是沒有勇氣,而是一種溝通的策略。 0 0 0
- 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很多人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氣,甚至生發出”羨慕嫉妒恨“。 0 0 0
- 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 0 0 0
-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0 0 0
- 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 0 0 0
- 當我們要懲罰別人的時候,不妨問問“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會發現懲罰其實是很難實現我們的目的的。 0 0 0
-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0 0 0
-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0 0 0
- 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0 0 0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 0 0 0
-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體會對方。 0 0 0
- 有時候,時間緊迫,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溝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選用強制力去保護自己和他人。 0 0 0
- 我們越是投入服務生命的樂趣中——服務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們也就越愛自己。 0 0 0
-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0 0 0
-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很多人在這天分享感恩的歡樂。 0 0 0
- 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0 0 0
- 不會表達感受——覺得人們冷漠——更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覺得人們越來越冷漠。 0 0 0
- 依靠權威去要求別人做事情,並不一定是別人發自內心的行為,這會造成彼此間心靈的隔閡。 0 0 0
- 隱藏自己的感受,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往往和人們的成長經曆,教育環境密切相關。 0 0 0
- 自責是一種自己的需要沒得到滿足時的悲觀表達,過度自責只會讓我們陷入懲罰,而不能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 0 0 0
- 我激勵自己的方式無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認為自己“應該”做到許多事情,我不停的指責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他們所反映的需要,這促進了自我理解和內心的和諧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