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輪問路》[13句]
史鐵生《扶輪問路》為史鐵生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扶輪問路》是史鐵生近兩年的思想所得,在輪椅上的史鐵生,沉思冥想是他的足跡,他比四肢健全的人走得更遼闊更高遠,對人生、對社會、對命運、對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思考,像鹽溶于水、雪花融化于大地,滲透在平白如話的文章中。此書還收錄了史鐵生的詩,這是他心靈的密語,只有在星光璀璨的深夜,凝神諦聽,才能領悟到神啟的靈光。
書中,花錢的事、看不見而信、理想的危險、樂觀的根據……史鐵生通過潔淨文字,鋪陳著自己對人生、社會、命運、價值觀、世界觀的思考。作家陳村曾言,自己喜歡史鐵生作品的“最大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淨,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上辑:
《記憶與印象》[22句]
下辑:
《活著的事》[10句]
- 人不可能逃避大地生活,死都不能,至于肯定,則是指向永恒的追尋與超越,即大地對天穹的仰望——那一曲博大的音樂從來就是充天盈地 0 0 0
- 思考不僅是先于讀書,而且是重于讀書。“帶著問題學”總還是對的,唯不必“立竿見影”。 0 0 0
- 還有抑郁症,古人或看那是天賦異稟吧:沒人招他沒人惹他也沒人幫他,不會兒工夫他就能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面色青蒼、呼吸緊促,神情恍而惚之,周身僵且硬也。檢查吧,沒毛病;談談吧,啥也懂。這對唯物主義是個打擊,單憑某種“意念”就能做這麼大的功。 0 0 0
- 讀書也是一樣,不要多,要誠實;不在乎多,在乎善思。 0 0 0
- 我寫過一種人的壞毛病,大家討論問題,他總好挑出個厚道的對手來斥問:“讀過幾本書呀,你就說話!”可問題是,讀過幾本書才能說話呢?有個標准沒有?其實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這叫虛張聲勢。孔子和老子讀過幾本書呢?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讀過幾本書呢?那年月,書的數量本就有限吧。人類的發言,尤其發問,當在有書之前。先哲們先于書看見了生命的疑難,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這才寫書、讀書、教書和解書,為的是交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雙贏”,而非戰勝。 0 0 0
- 讀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卻容易養成誇誇其談的毛病,說了一大片話而後不知所云。國人似乎更看重滿腹經書,但有奇思異想,卻多搖頭――對未知之物甯可認其沒有,對不懂之事總好斥為胡說。現在思想開放,常聽人笑某些“知識分子”是“知道分子”;雖褒貶明確,卻似乎位置顛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之財,取之有道”,“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讀書所求莫過知“道”。而知也知之,識也識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這個人兒”。 0 0 0
- 我還是相信莊子的一句話:“乘物以游心”。器物之妙,終歸是要落實于心的。 0 0 0
- 願意的,命運領著你走;不願意的,命運拖著你走。 心中之怨遇人成嗔,嗔他人不合己意;遇物為癡,癡世界不可已心。 0 0 0
- 我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遙遠的地方去。我們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0 0 0
- 早晨一睜眼,身助心願,心就像個孩子,駕駛著身之車只爭朝夕;晚上一上床,心隨身安,身就像輛破車,心再不要打擾它,只要維護它、安慰它:睡你的覺吧,萬法皆空。 0 0 0
- 知識分子所以常招人厭倦,就因其自命博知,隔行隔山的都好插個嘴。事事關心本不是壞品質,但最好是多思多問,萬不可粗知淺嘗就去插上一番結論,而後推廣成立場讓人們去捍衛。 0 0 0
-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間。 0 0 0
- 動物的牢籠是有形的阻擋,人的牢籠是無形的隔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