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若夢》[11句]
林語堂本書是著名學者、文學大師、一代幽默大師林語堂的經典小品文選集。作者以他天賦的幽默才能,極其雍容的文筆,娓娓講說他的人生哲學。他力求將中國古代的生活智慧同現代工業文明完美的融合起來,成為一種宜于享用的中產階級的哲學:曠達、溫厚、適度、快樂。幽默是他的哲學精髓。在書中,從人類觀念,人生態度,直到種種的具體問題,如婚戀、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無論巨細,都有著酣暢的議論,切當的批評,哲趣的感悟。古今雜糅、說東道西、引經據典、亦莊亦諧,具有酣暢的圍爐閑話的風致,充分顯示了性靈小品的魔力。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順乎本真,便心與物游。
當你讀到一個人的作品,本能地接受了它,同時感到格外興奮的話,那位作者我想應是林老所說的你的精神的親屬了。這種興奮難以言表,但絕不亞于得到一張旅游北歐的機票時的手舞足蹈,也絕不亞于捧著剛授予的優秀學生授章的愛不釋手……
文字在林老手中找到了它可以表現無比可愛的舞台。
一杯茶、一本書、一段音樂、一個午後、一種享受……同時腦中的角落里,淡淡地隱藏了對物欲錙銖必較而和文字無緣的那些人的憐憫……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年紀已長的語堂先生,站在台北仰德大道居所的窗前,憶往懷昔,或許更能對浮生有著更深入的知曉和洞悉吧。
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著述甚豐,其中的散文、隨筆尤為精彩。他極好地雜糅了外國娓語式散文和中國明清性靈小品,另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賦氣質,他的文字便靈性、幽默了。
上辑:
《林語堂經典作品選》[10句]
下辑:
《風聲鶴唳》[5句]
- 我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人,也就是因此之故。我之所以這樣,都是仰賴于山。這也是人品的基調,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願別人干涉我。猶如一個山地人站在英國皇太子身旁而不認識他一樣。他愛說話,就快人快語,沒興致時,就閉口不言。 0 0 0
- 從這時起就有許多外國讀者們都這樣的間著,到後來也知道了他是一個什麼人。他的作品說明了他這個人。這本書則更能說明他是什麼人。這里收著的文章,也許是最適合林語堂的才能的,當然毫無問題,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思想的鋒芒直刺的特質,它們都是他的才智的天賦的表現。 0 0 0
- 什麼叫做“幽默”呢這是“Humour”一種的音譯。最初出現于《語絲》周刊,當時林大師這麼譯出,魯迅先生嫌這兩字容易被誤解為“靜默”、“幽默”,曾表示異議。後來李青崖兄譯之為“語妙”,唐相侯譯之為“諧穆”。“諧穆”最為適當,“諧”代表一面,“穆”又代表一面,合之恰可代表“Humour”全義,可是社會上已流行了“幽默”的譯名,也就無法改正了。自從“幽默”風行,社會上就把一切“滑稽”“俏皮”的都當作“幽默”,以為引人發笑的笑料都是“幽默”;歧義一出,本義晦暗,論語的讀者滿天下,而“幽默”的知己無半人,也可說是論語派的悲哀。 0 0 0
- 有時,我們聽見別的船上飄來的幽怨悅耳的簫聲。音樂在水上,上帝在天宮。在我那童稚的歲月,還能再希望什麼更好的環境呢? 0 0 0
- “使幽默不墜于冷嘲,那最大的因子,是純在真的同情罷,同情是一切事情的礎石;幽默不怕多,只怕同情少,以人生為兒戲,笑著過日子的是冷嘲,深味著人生的尊貴不失卻深的人類愛的心悄而笑著的是幽默罷。……靠著嫣然的笑的美德,在我們蕭條的人生上,這才也有一點溫情流露出來。”在這個標准下的幽默和林大師的“閑適個人情調”是正相反的,所以他永遠不懂得“幽默”。凡是深入社會,體味人生,他自己認為是左派的事,他自己就否認“幽默”。 0 0 0
- 我還想起來,我十幾歲時的頭腦,常常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在很早的時候,我就問上帝是否是無所不在,若是的話,那一定是“頭上三尺有神明”還有,為什麼我們每逢吃飯前先要感謝上帝。我很早就推出了結論,那就是,雖然我們吃的米不見得是上帝賜予的,我們總是要謝謝那位原始的賜予者,就猶如在曆史有一段太平的歲月時,老百姓要感謝皇帝一樣。 0 0 0
- 童年時,每年到斜溪和鼓浪嶼去的情形,令人畢生難忘。在斜溪,另一條河與這條河彙合,河水遂展寬,我們乃改乘正式家房船直到縣中大城漳州。到漳州視野突然開闊,船蜿蜒前行,兩岸群山或高或低,當時光景,至今猶在目前,與華北之童山濯濯,大為不同,樹木蔥蘢青翠,多果實,田園間農人牛畜耕作。荔枝,龍眼,朱欒等果樹,處處可見。巨榕枝柯伸展,濃陰如蓋,正好供人在下乘涼之用。冬季,橘樹開花,山間朱紅處處,爭鮮斗豔。 0 0 0
- 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派,銳敏而熱心,富于想像,幽默詼諧。在那些長老會牧師之中,家父是以極端的前進派知名的。在廈門很少男孩子聽說有個聖約翰大學之時,他已經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去受英國語文的教育了。家父雖然並不健壯,他的前額高,下巴很相配,胡須下垂。據我的記憶,我十歲時,他是五十幾歲。我記得他最分明的,是他和朋友或同輩分的牧師在一起時,他那悠閑的笑聲。他對我們孩子,倒是和藹親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論,他也有幾分嚴厲。 0 0 0
- 坂仔村之南,極目遙望,但見遠山綿亙,無論晴雨,皆掩映于云霧之間。北望,嘉溪山轟立如鋸齒狀,危崖高懸,塞天蔽日。冬日,風自極狹窄的狗牙谷呼嘯而過,置身此地,人幾乎可與天帝相接。接近東南敞亮處,有一帶橫嶺,家姐家兄即埋葬于斯。但願他倆的墳墓今日仍然未遭毀壞。二姐之掙紮奮斗請求上學的經過,今日我依然記憶如新。 0 0 0
- 我生在前清光緒二十一年(西曆一八九五年),時值滿清帝國末葉,光緒年輕,雖然在位,姑母慈禧太後,獨握大權,在國勢岌岌可危之日,這位老太婆驕奢淫逸。我之降生,正值中日戰爭起,中國慘敗,訂馬關條約,割台灣與日本。中日戰爭之前,慈禧太後將用以建立中國海軍的款項,去修建頤和園。據記載,戰爭爆發後,中國一艘炮艇,曾以僅有之兩發炮彈,參與戰斗。腐敗的滿清官僚曾自各國采購大小不同的炮彈,借以中飽自肥。日本則在明治維新之下,勵精圖強,後來在一九〇四年在日俄戰爭中擊敗帝俄,滿清王朝本已是行尸走肉,若干年之後,依然是行尸走肉。 0 0 0
- 幽默和滑稽、諷刺的境界不是分相同:人與人之間,彼此發現了愚蠢,不覺失笑,這是滑稽;受了命運的作弄,而不能反抗,只好冷笑一下,這是俏皮;不肯屈服,而又無力反抗,只好苦笑一下,這是諷刺;看穿了人生的悲劇,寄予無限的同情,乃是幽默。鶴見佑輔說:懂得幽默,是由于深的修養而來的,這是因為倘若目不轉睛正視著人生的諸相,我們便覺得倘沒有幽默,即唄感到仿佛不能生活的苦楚的感覺里去。悲哀的人,是大抵喜歡幽默的。這是寂寞的內心的安全瓣,淚和笑只隔一張紙,恐怕只有嘗過了,才懂得人生的笑的心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