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回歸線》[12句]
    亨利·米勒

    本書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現的不規則的段落劃分以外,只有兩個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聲,都是借用了音樂的術語,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現自我音樂情緒的完整樂曲。亨利·米勒在書中描寫的一次次性沖動構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書中首引了法國中世紀道德哲學家彼得·阿拉伯爾的話來說明他寫此書的目的:“男人女人們的心往往激動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這是實例而不是言辭的作用,因為我很了解一個痛苦的目擊者會做出某種語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現在有意于寫—寫從我不幸中產生的痛苦,以便讓那些雖然當時不在場,卻始終在本質上是個安慰者的人看—看。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現,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過小事—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亨利·米勒

    0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 - 1980年6月7日),美國“垮掉派”作家,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最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和業余畫家,其閱曆相當豐富,從事過多種職業,並潛心研究過禪宗、猶太教苦修派、星相學、浮世繪等稀奇古怪的學問,被公推為美國文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
    亨利·米勒 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
    1930年遷居巴黎,此後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側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傳體小說《北回歸線》,五年後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出版了《空調噩夢》。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國,因此對歐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僅立足于美國,還立足于歐洲。他是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實際的創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許多名家的稱贊。當然也存在非議。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自稱“流氓無產者的吟游詩人”。有一部關于“亨利·米勒”生平的電影,叫做《亨利和瓊》(港譯名《情迷六月花》)。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里他創作了“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和《春夢之結》,但由于被當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
    1961年經過一場具有曆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于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讓人聯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認為《北回歸線》的深刻洞察力遠遠勝過勞倫斯,艾茲拉·龐德顯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與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和伍爾芙相提並論。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