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天子?是天子就该尽天子之责! 0 0 0
- “自古以来,施政清明则无乱事。” “开皇之旧”,即文帝的治世。当时的“统一”局面非常和平、安定和繁荣。现在的统一之意则是天子实行暴政,不许任何人批评和限制。若不想在有害无益的外征和劳役中丧生,就去当贼兵反抗朝廷,别无他路。 天子是贼兵的生产者。 0 0 0
- 自古以来,官军未必都是正义之师,他们滥用职权,大施淫威,肆意掠夺,其暴行往往比贼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民众的愤怒和憎恨,这种实例屡见不鲜。 0 0 0
- 在中华帝国的大分裂时代,突厥势力急剧增强。到了隋代,其威势也未曾衰弱。原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强盛是和中华帝国的衰弱成正比的,突厥也不例外。隋文帝也被迫不得不设法对付他们。文帝避免了和北方骑马民族发生愚笨的正面冲突方式,为了保卫得来不易的统一和安定,必须避免和突厥全面决战。尽管文帝有各种的缺点,但他明确地记得自己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历史上存在的价值,给天下带来和平与安定,将分裂和疲弱衰败推向过去。因此,文帝对突厥的态度不是发动武力,但也不是无条件地和睦政策。文帝用谋略外交代替武装冲突。 0 0 0
- 天子根本不尽一个身为人君的责任,当然也没有理由单方面要求臣下对他保持忠诚。 0 0 0
- 自古以来,叛乱的领袖若是缺乏死咬不放的执念,是不会成功的。 0 0 0
- 想也无济于事,不必想那些没用的事,并不是杀了敌人就可以保往自己性命的。 0 0 0
- “张须陀有勇无谋,打败他不费吹灰之力。” 李密这样断言。他无视张须陀历来的用兵之妙术。这个世上没有比他更富有智谋的人物,所以他这么说并不算过度自傲。 0 0 0
- 民众饿死,天子及其家族也不可能安泰。 0 0 0
- 但有人没忘记这件事,那就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极有英气和霸气,他没有原谅炀帝的健忘。并不是他个人想要报赏。作为万乘之君竟随意失约,知恩不报、有功不赏,成何体统?将来如何能要求臣民忠诚?李世民对炀帝的败政和暴政一直持批评态度。这次事件,使他对炀帝产生深刻的反抗心理。 “这种皇上不值得效忠!” 0 0 0
- 更使贺廷玉气愤的是,在江都流传的所谓“张须陀临终的遗言”。说什么张须陀在遗言中说:“我有何面目见天子!”因打败仗而向天子谢罪。 “张大使是死于乱刀之中,最后的遗言是谁通过什么方法传过来的呢?第一,要说无颜见天子,难道天子和大官们就有脸见张大使?” 0 0 0
- 调查炀帝事迹的人曾经感到困惑:究竟哪个是他真正的形象?他究竟是暴君还是明君? 虽然有人把他看成有着很大矛盾的人,但是,在炀帝的內部是根本没有这种矛盾的。他的行动标准并非善恶,而是快感和不快,他就像一个任性的幼儿,讨厌的东西不看,光做喜欢的事情,也可能由此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退化。 0 0 0
- “我用不着在某一个地方为某一个王朝而战,如果今后再战,我就是要为自己、家属和家乡而战了。” 隋朝没落,唐朝兴起。它与以前秦朝没落汉朝兴起、北周没落隋朝兴起相似。不知哪一天,唐朝没落又将会兴起某一个别的王朝。 “千年荣华一夜梦”,一夜的梦就交给自命英雄的野心家去做吧。 0 0 0
- 炀帝也许自以为锁上江都之门,把自己关在密室里就保险了,但是在密室里,叛逆却更容易得逞。 0 0 0
- 在这块荒地上难得长着如此娇美的花,我却随手就摘了下来…… 0 0 0
- 炀帝的心理把自己逼到了如此走投无路的地步。唯一可以肯定自己权力的,就是将违背他的人处以酷刑。 0 0 0
- 大隋帝国的灭亡渐渐会得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认可”事实上比亡国本身更糟。 0 0 0
- 叛乱接连而生,从对暴政的反感发展到起义叛乱,大概是对现有的政治主张和未来已不抱任何希望。 0 0 0
- “居然有这种人!” 目睹张须陀的奋战精神而惊叹不已的,是敌将徐世勋。 “应该说,张大使是侠义之将,这会儿,他就是因为太过义烈,才会危在旦夕。” 徐世勋为之咋舌,他很难理解,像张须陀这么高尚的人物为什么如此效忠大逆不道的天子呢?徐世勋自己没有夺取天下的打算,只是想在伟大的主君下充分发挥自己将才。迫不得已与张须陀这样的人物对阵深感遗憾。但徐世勋也相信打倒隋朝是正义的,虽无奈也得战。 0 0 0
- 虽然整天讨伐贼军,贼军却层出不穷,理由不言自明。 0 0 0
- 君主的心理天秤一旦向一方倾斜,就有奸臣会为了增加其倾斜度而进谗言,乘机诬告离间。这类奸臣各朝各代都不乏其人。 0 0 0
- 叛乱就是以生死为赌注。若是失败后还想活命,也未免太天真了。 0 0 0
- 所谓锏是铁鞭的一种。四棱无刃。这种细长有弹性的铁棒有强大的杀伤力,一棒就可打得头颅四分五裂,击打在甲胄上,即使甲胄没有被打碎,也会因此一击而丧失战斗力。这种武器不会被折断,也不会因血肉模糊而导致刃钝影响杀伤力,更没有因刀卡在肉中而难以取出的烦恼。战斗者身陷混战漩涡时,这种武器有时能够比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0 0 0
- 所谓正义,就是隋朝灭亡,受命于天的新天子一扫旧弊,建立太平之世。李密心中的“正义”竟是惩治张须陀和河南讨捕军。“必须消灭河南讨埔军。” 在李密的观念里,正义是要用来击杀邪恶的。他不器重张须陀等人的武勇,更不想化敌为友,最重要的是必须彻底消灭——为了“正义”。 0 0 0
- “即使失败,也要进行壮烈的战争,死得辉煌。” 这类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语言,对高丽来说是不必要的。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必须采取缓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要严格区别哪个是可行之事,哪个是不可行之事,坚决实行可行之事,才是高丽的生存之路。 0 0 0
- 张须陀并不是为了官位和恩赏而苦战至今的,这一点,他的部下都很清楚。但是,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朝廷对有功之臣的回报,无非是加官进爵,赐封谥号。对张须陀既不封官位也不赐谥号,等于是在表明不承认张须陀的功劳。 人活着的时候让他拼命苦斗,死后弃之不管,朝廷、天子的刻薄,表现得如此露骨,这还是第一日。张须陀究竟是为谁而战,为谁而死的呢?木兰心中一阵灼热,她无法克制地上前一步,盯着裴仁基大叫:“朝廷是什么东西,是靠吸忠臣鲜血而活命的魔鬼吗?有功不赏,知恩不报者,即使头戴宝冠、身着龙袍锦缎,也不是人,是衣冠枭獠狩,禽兽!” 0 0 0
- 木兰他们信任张须陀,相信自己所参加的战争是有意义的。他们认为这些战争是为给民众带来和平和安甯,所以,他们才能够拿起武器,战胜来袭的贼军。 但是社会动荡是无法解除的。就算相信自己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又令人不能感觉到正义?讨伐了东面的贼军,西面又起,击退南面的贼军,北面的又袭来。二百余次战争全部打胜也没有根除贼军,新的战争还是等待着他们。 贼兵固然是贼兵,但贼兵层出不穷,不能说施政方面没有责任。天子喜欢行幸,巡游天下,那时他都看到了什么呢?民众的困苦,世间的混乱他都看不到,只注意美女的容貌和金质酒杯。木兰这样思索着,忍不住向贺廷玉发问:这种战争究竟何时才能宣告结束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