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上一代當然也有一直在香港的,但很大的一群是來自廣東的、來自上海和大陸其它地方的,是在認同大陸某個地域而不是香港的背景下走出來的。南來的知識分子更有一種文化上的國族想象,逃至殖民邊城,不免有「花果飄零」之歎。 0 0 0
- 然而,從我這代開始,變了,就是,中國大陸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帶點恐怖、大致上受隔離的陌生鄰區,而我們也沒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沒有每天仇大苦深想著香港是個殖民地,我們只是平凡的長大著,把香港看作一個城市,我們的城市。 0 0 0
- 我是屬于香港的「嬰兒潮」,指的是1949年後出生的一代。香港人口在二戰結束那年是五十萬,到1953年已達兩百五十萬,光1949年增加了近八十萬人。隨後十來年,出生人口也到了高峰,像舊式的可樂瓶一樣,開始還是窄窄的,後來就膨脹了。 0 0 0
- 除非內地在制度保障和新聞媒體開放度上有實質性的改善,讓司法、市場監管和媒體都享有根本的獨立性,否則那些認為上海能從根本上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看法只能是一種願望。 0 0 0
- 我這代的青春期,就由英美時髦文化開始,到全民上了投資一課後畢業。與同期同代大陸人太不一樣,我們可說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的一代。 0 0 0
- 我們的整個成長期教育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就是:沒什麼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曆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 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思想心態:我們自以為能隨機應變,什麼都能學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過關交貨,以求哪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 0 0 0
- 嬰兒潮一代普遍受過英語訓練,受英美文化吸引,而且不是上一代精英所接受的英美文化,而是六七十年代的英美新文化。那時候,可以說世界上很多年輕人都喜歡這種英美新文化。故此,因為冷戰宣傳、英語教育、財富水平、消費習慣及文化取向的原因,他們跟同代內地人在人生經曆、知識結構和世界觀上差異很大。 0 0 0
- 沒錯,香港的居民終于對香港有歸屬感了,但一半是被逼出來的。原來他們哪里都去不了,英國不是隨便去的,內地還不是可以去的,他們不能自認英國人,也不願意被人家認為是內地人,故此也不自稱中國人。沒選擇,他們只能叫自己香港人,後來越叫越順,引以為榮。 0 0 0
- 在出道的20世紀70和80年代,我們在經濟上嘗到甜頭,這成了路徑依賴,導致我們的賺錢板斧、知識結構、國際觀都是局部的、選擇性的,還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0 0 0
- 似乎不論家庭或學校、文化或社會,都恰好替我一代做了這樣的經濟導向的准備,去迎接隨後四分一世紀的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期。 0 0 0
- 至于英美流行文化大受歡迎,都已不是限于此時此地的事了,只是“二戰”後美國流行文化更見強勢。對當時香港的洋派精英及受過一點兒英語教育的年輕人來說,向時尚的英美文化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