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的高壓,幾乎使“海盜”成為沿海民眾再就業的唯一出路,中國的“海盜”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 老百姓吃飯的問題,從來都比天還大,政府如果無法解決,民眾就會自行解決,這背後“看不見的手”,不光來自市場,更來自人類求生存的天賦本能。“私通者, 商也。官市不開, 私市不止,自然之勢也。”(《明經世丈編》)“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故民貧而盜愈起。……一旦戒嚴不得下水, 斷其生路, 若輩悉健有力, 勢不肯縛手困窮, 于是所在連結為寇, 潰裂以出。” (《東西洋考》)在海禁高壓之下,“海商”斷絕,“海盜”盛行,那是“以海為田”的沿海居民的唯一選擇。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大國海盜》
- 早在朱棣剛剛奪得政權的時候,就發布了一個詔令:對“蕃國之人”,比較客氣,要求“各還本土,欲來朝者,當加賜資遣還”。而針對僑居海外的中國“流民”,則十分嚴厲:“中國之人逃匿在彼者,咸赦前過,稗複本業,永為良民,若仍恃險遠,執迷不悛,則命將發兵,悉行剿戮,悔將無及。” 這種“雖遠必誅”的強硬立場,曾在漢初出現過,但那是針對匈奴外敵的,所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如今,朱棣的“雖遠必誅”,其矛頭卻是指向海外同胞,並且,對待土著招撫為主、對待僑胞鎮壓為主。 0 0 0
- 一刀切的政令,試圖以犧牲沿海的民生作為穩定的代價。東南沿海往往地少人多,實際上不可能依賴單純的農業。比如福建,“田不供食, 以海為生,以津舶為家者, 十而九也。” 民眾們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突然“被”政策性下崗,原來的漁業、商業都被緊急“關停並轉”,政府卻又難以解決再就業的安置問題,這就逼迫沿海民眾面臨陳勝、吳廣般的“進亦死、退亦死”的囚徒選擇。 0 0 0
- 明代二百多年,海患不斷、海盜不止(包括實際上以華人為主的所謂“倭寇”),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的海禁政策一手刺激而成的。“海盜”這個詞,在中文的語境中,是個貶義詞,而對應的英文單詞“Pirate”,卻在西方並不一定代表著貶義。吊詭的是,明清兩代中國“海盜”,所常用的旗幟,都是繪著神靈的色彩豔麗的旗幟,並非西方那種骷髏頭加利刃、代表死亡的黑色旗幟。中國的所謂“海盜”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都是些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如此而已。 0 0 0
- 出逃到異國他鄉之後,陳祖義似乎發展得不錯。語焉不詳的中國正史,多稱他在海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武裝團體。有一些難以考證的野史,甚至說他還不時帶兵騷擾東南沿海,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他,而明成祖朱棣又將賞格提升到了750萬兩的高價,如果這一數額屬實,絕對可稱是傾國傾城的價碼了。 0 0 0
- 海禁政策引發的走私牛市行情,也加劇了傳統的海盜活動,一些海盜集團,也憑借其軍事上的優勢,開始大力進入這一地下外貿網絡,向“武裝海商”方向發展。海禁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催生了大量的海上武裝集團,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明帝國稱為海盜或海賊。波濤之上,本來就是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社會,槍杆子里面不光出政權,也出財富。 0 0 0
- 無論是出于什麼動機的合謀,鄭和與施進卿聯手做了一個“局”,為施進卿實現對舊港的完全控制掃平了最大的障礙。 0 0 0
- 朱元璋的宏偉理想,是將全國變成一個大村莊,全國民眾都被捆綁在戶口和土地的枷鎖下,大明國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勞改農場。 0 0 0
- 朱元璋“片板不得入海”的嚴厲海禁政策,正式頒布于洪武四年(1371)。此前,剛剛立國的明朝還繼承了元朝的政策,維持著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但不久,朱元璋就先後撤除泉州、明州等市舶司,並且嚴禁一切私人海外貿易。其原因,就在于朱元璋認為貿易、尤其是海外貿易,導致沿海民眾經常出洋,長期脫離了政府的管轄和控制,是破壞大明國安定團結的不穩定因素。《大明律》規定:“凡將馬、牛、軍需、鐵器、銅錢、緞匹、紗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貨船車並入官……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紋。因而走泄事情者斬。” 0 0 0
- 海禁並沒有斷絕海上貿易,只是將它們逼入了地下而已。 0 0 0
- 政府的高壓,幾乎使“海盜”成為沿海民眾再就業的唯一出路,中國的“海盜”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 老百姓吃飯的問題,從來都比天還大,政府如果無法解決,民眾就會自行解決,這背後“看不見的手”,不光來自市場,更來自人類求生存的天賦本能。“私通者, 商也。官市不開, 私市不止,自然之勢也。”(《明經世丈編》)“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故民貧而盜愈起。……一旦戒嚴不得下水, 斷其生路, 若輩悉健有力, 勢不肯縛手困窮, 于是所在連結為寇, 潰裂以出。” (《東西洋考》)在海禁高壓之下,“海商”斷絕,“海盜”盛行,那是“以海為田”的沿海居民的唯一選擇。 0 0 0
- 海禁的最初動機,是為了維護新政權的穩定。明朝建立時,倭寇在中國沿海肆虐,而當年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方國珍殘部,大多下海。此後,又發生了所謂胡惟庸謀反案,甯波衛指揮林賢從日本借兵,日本使者則借進貢巨燭的機會,暗藏兵器,案發後,朱元璋下令斷絕了日本朝貢。因此,明朝“禁海之例,始因倭夷違諭而來,繼恨林賢巨燭之變,故欲閉絕之,非以通商不便也”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