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身獨處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閑暇則是至高無上的賜予。他們的重心就在他們的自身當中。由此,我們可以解釋清楚為何這類極其稀罕的人物,就算他們有著最良好的性格脾性,也不會對朋友、家庭和集體表現出其他人都會有的那種強烈的休戚與共的興趣。他們擁有自身內在,那麼,盡管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也能得到安慰。因此,在他們身上有著一種孤獨的特質;尤其在別人從來沒有真正完全地滿足過他們的時候,這種特質就更加明顯。他們因而無法視別人為自己的同類。的確,當彼此的差異無處不在的時候,他們也就慢慢地習慣了作為另類的人生活在人群當中。在稱呼人群時,他們腦子里想到的是第三人稱的“他們”,而不是第一人稱的“我們”。
    0 0 0 1 拷貝 二維碼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234句]
  • 叔本華

    0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哲學家,通常被視為悲觀主義者。他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叔本華明確地闡述了一種雙面理論來理解我們的現實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與表象組成,它們同時存在又相互區別。叔本華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但是,通過更進一步審視,他的哲學和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欲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廣泛地影響了哲學、心理學、音樂和文學等領域。
    叔本華自己曾受到了柏拉圖和伊曼紐爾·康德思想的影響,以及東方哲學的影響。他的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完成,1819年出版),在這本書中,叔本華主張唯一的實在就是生存意志,即盲無目的的努力生存。按照叔本華的觀點,生命是意志的通達。由于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永不滿足的,所以生命中充滿的是痛苦。快樂只是痛苦的短暫消失。對于叔本華來說,逃脫痛苦的唯一方式是否定所有的欲望,達到一種對生命完全漠然的狀態,這種狀態類似于佛教的涅磐。痛苦的短暫消失可以通過對他人的同情和對藝術作品的沉思來獲得。
    叔本華出生在丹澤(格坦斯克)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相繼在哥廷根大學、柏林大學、耶拿大學學習哲學,並于1813年在耶拿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820年叔本華到柏林大學任教,但他的課卻吸引不到學生。痛苦失望之下,叔本華離開了大學,最終在法蘭克福孤居。在之後的歲月里,叔本華致力于發展他的哲學並撰寫諸如女人、噪音、學院哲學家等主題的尖銳的批評性散文。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