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我不願父親冠上“阿茲海默症”的帽子,是在避免獨一無二的厄爾·弗蘭岑因一種叫得出名字的疾病而落得平凡。疾病都有症狀,而症狀無不指向我們人人一致的器官組成。它們表明大腦就是肉。而在我理應承認,沒錯,大腦是塊肉的時候,我卻似乎維護著我的盲點,擅自插入凸顯自我靈魂的故事。把備受折磨的父親看成器官症狀的組合,也會誘使我以描述症狀的用語來理解健康的厄爾·弗蘭岑和健康的我——把我們可愛的性格貶低為有限的神經化學協同作用。有誰喜歡這樣的人生故事呢?
    0 0 0 5 拷貝 二維碼 《如何獨處》
《如何獨處》[14句]
  • 喬納森·弗蘭岑

    0

    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 1959— )美國著名小說家、隨筆作家。1959年生于伊利諾伊州,1981年畢業于斯沃思莫學院德文專業。1996年,在《哈潑氏》雜志上發表了長篇隨筆《偶爾做做夢》,表達了他對文學現狀的擔憂,從此受到廣泛關注。迄 今為止,出版有小說《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強震》(1992)、《糾正》(2001),隨筆集《如何孤獨》(2002),以及回憶錄《不舒適地帶:個人史》(2006)。憑借《糾正》獲得普利策獎提名和美國國家圖書獎。2010年,第四部小說《自由》一面世即引發搶購熱潮,迅速登上各大暢銷書榜,被評論界譽為“世紀小說”。
    他以抨擊現代傳媒、書寫普通民眾著稱,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比實驗小說易讀,又比熱衷于講故事的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更具當代氣息和思想深度。他自由地居于美國文壇傳統的講故事者和先鋒的創新實驗作家之間,獨具特色,被評論界譽為最出色的美國小說家之一。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