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女人当然一定要谈她们的衣着打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女们生不逢时,但我在此回忆的三个女人不甘心让自己的美丽沦落,她们处心积虑地打扮自己,在灰暗的沉闷的街道上她们是三块流动的风景。别人穿工装和军装的时候她们穿着高领毛衣和白色的喇叭裤;当高领和喇叭裤在所有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时,她们穿出了旗袍和呢料的裙子;当别的女人清一色地短发齐耳时,她们的头发被烫成种种波浪的形状;当其他人开始热衷于烫发,女子理发店宾客盈门时,她们的头发变成了自然清新的“清汤挂面”。就是这样,这三个女人几乎是残酷地剥夺了其他小家碧玉们在服饰发型上的想象力。她们很倨傲,她们很团结,她们偶尔地会在街头碰面,拍拍打打着,说些悄悄话,但她们不像美丽的孔雀,从来不在众人面前竞相开屏。 0 0 0
- 她们三个人之所以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只因为她们是另类——当然二十多年前大家不用这种词汇。在我生活的保守而世故的街道上,人们怀着暖昧的心情将她们称之为骚女人(注意,此处的“骚”主要是指风骚,或者是风情万种的意思,男人们发这个音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女人们则大多是咬牙切齿)。 是什么样的“骚”女人呢?她们容貌出众,这是不言而喻的。按照三个人的外表特征,暂且把他们分为古典派、西洋派和上海派。需要解释的是那个上海派,她是上海人,听说来自上海的某条弄堂,举手投足自有一种大都市美女特有的懒散。这种懒散在一个平庸的女人身上是令人讨厌的毛病,在她身上却构成了奇妙的风韵。上海派嫁了一个荷兰华侨,华侨丈夫在附近的水泥厂工作,她就只能出污泥而不染,每天面对。 0 0 0
- 我没有再见过那三个女人,但是我现在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去街上的杂货店买东西,看见古典派倚在柜台上和女营业员聊天。那大概是她活着的最后一个秋天,她把几张彩色照片拿给女营业员看,那是刚刚移居香港的上海派给她寄来的照片。我偷偷地瞟了一眼,看见照片上的上海派靠在一棵树上,仍然是那么懒散地微笑着,周围好像是一片花园,因为照片是当时罕见的彩色胶卷,格外地鲜艳夺目。我还记得古典派在柜台上的感叹,她说:香港,多好啊!你看她,看上运河多漂亮啊!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