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0 0 0
-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0 0 0
- 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內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0 0 0
-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0 0 0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0 0 0
-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內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內容显示出来。 0 0 0
-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 0 0 0
-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0 0 0
- 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 0 0 0
- 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0 0 0
- 按照中国的哲学传统,它的功能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0 0 0
- 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依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內。 0 0 0
- 万物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线。每个事物总是在变成别的事物。所以得出逻辑的结论:万物一体,因而应当泛爱万物,不加区别。 0 0 0
-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0 0 0
- 我们现代人具有关于进步的观点,认为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往。 0 0 0
-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0 0 0
- 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属于该名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 0 0 0
-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0 0 0
- 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0 0 0
- 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是跃过鸿沟。要么是一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子。其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0 0 0
- 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0 0 0
-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0 0 0
- 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0 0 0
- 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0 0 0
-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0 0 0
- 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0 0 0
-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0 0 0
- 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0 0 0
-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