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習慣就像睡眠習慣,因人而異。我喜歡同時讀4到5本書。就像賽馬,只有一兩本書會贏。 家長和學校要求孩子盡善盡美,但是接受教育並不是要讀這本或者那本書,而是知道如何挑書,知道每本書在文化史上的位置。 皮埃爾·拜亞爾 0 0 0
- “我想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想把最好的自己帶到對話中去。通過閱讀,我能成為偉大的讀者鏈的一部分:奧勒留讀柏拉圖,然後奧勒留去世了。彌爾頓讀奧勒留,然後彌爾頓去世了。現在我坐在床上讀彌爾頓。” 3.8 0 0 0
- 在斯坦福大學教文學的艾麗芙·巴特曼說:“確實,像托爾斯泰觀察到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幸,文學能夠使各種不同的不幸得到理解。” 0 0 0
- 在西方,勵志類圖書無所不包,眾作者教你如何約會又如何分手,如何吃又如何減肥,如何發財並且如何守住它。讀者似乎也不怎麼買賬:“當心那個叫賣點子的富翁,縱使他說這個世界上有587位富物,並邀請你成為那第588位,別上他的當。”自助類書到頭來成全 的只是撈取版稅發了財的作者一個人而已。2017-3-8 0 0 0
- 面對經典不必過于謙卑,如愛默生所說,我們應該閱讀西塞羅、洛克和培根寫的書,但也要記住,在他們寫那些名著時,他們也不過是圖書館里的年輕人。“我們需要前人的智慧的教導,我們需要那些圖書館里的年輕人提醒我們,我們也能寫出他們那樣的作品。”2017-03-08 0 0 0
- 約翰·漢弗萊認為,男性更有書呆子氣,更喜歡積攢沒用的故事。我女朋友說男人喜歡瑣碎的知識,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一位受訪人說,瑣碎等于細節。女性知道魔鬼不在細節里,女性更加粗線條,希望談論愛情、死亡等各種問題。 0 0 0
- “卡夫卡那里沒有身體官能方面的幽默、不涉及性。不也是通過反傳統來逗笑。不是香蕉皮那樣的鬧劇,也不是伍迪艾倫式的牢騷和嘮叨。沒有早熟的孩子、不正經的祖父母,也沒有愛笑話人的同事。”卡夫卡幽默的核心是“努力確立自我的過程是可怕的,這一過程的結果跟可怕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尋找歸宿的無盡、無望之旅就是我們的歸宿”。 0 0 0
- 充當某一領域內行、勢利眼一個矛盾的地方在于:你要說出你知道的獨家秘聞,人家才承認你是內行,但是一旦你說了出來,別人也就知道了,內行的位子就不保了。因此你需要無休止地去搜尋。 0 0 0
- 一般童話故事“意大利的版本富喜感,英國的版本逗趣,德國的版本偏向超自然、詩意、離奇、恐怖與暴力,法國的版本傾向于寫實、樸拙與喜感。”在英國,蠢蛋西蒙源源不斷地提供天真的樂趣,在德國,傻子漢斯是個傻人有傻福的鄉巴佬。而在法國故事中,“傻瓜代表的是與詭計作風對立的純樸之罪,那是死罪,因為在騙子橫行的世界,純真無異于邀請災難上門。”因此法國故事中的傻瓜只是在裝傻,小人物屢屢靠耍詭計玩弄優勢者的虛榮和愚蠢。 0 0 0
- 閱讀低劣的作品,可以讓你了解寫作的禁忌。 同樣,看寫得不好的文案、或者策劃,能讓我了解文案與策劃的禁忌。 0 0 0
- 人類心理的某些傾向糟糕的與現代技術的某些特點互相作用,就像一些處方藥跟酒精互相作用。誹謗性言論和虛假信息現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以傳播。這會造成兩個結果:首先,它會加強人們已有的偏見;其次,他回把人們分成相互隔絕的群體,它讓人們能夠過濾掉他們不同意的內容,因為前所未有的程度對信息加以個人化。 0 0 0
- 相互之間沒有聯系的瑣碎信息是沒有意義的。事實的價值來自于它們的背景。沒有背景的話,大屠殺就跟普通的事實一樣不重要,無意義信息的彙編也沒什麼重要性。但值得研究的是,為什麼無意義的事實那麼多且越來越流行。部分原因是,它是隨著巨大的娛樂業的增長而得到傳播的。瑣碎的知識具有吸引力還因為,現在的信息是被剝離出來加以傳播的,以前離奇的事實來自故事或游戲,是帶著感情和想象的,現在它們來自沒有權威性的維基百科和社交網站。 0 0 0
- 工作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不再惦記著生命的徒勞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