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我們活著就是一向的如此,一貫的無知,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是在自己有限的知識與經驗上作不斷的判斷與調整。 0 0 0
- 智慧就像源頭,源頭是不明不白的,難以做准確的摸索,而聰明就像是智慧的無數的分支。 0 0 0
- 讓人盲目的,不是教育,讓人眼睛發光發亮的,也不是教育,教育不重在眼睛,而重在提醒,提醒人們生活要學會用心對待,要學會積極用心。 0 0 0
- 一個人的成功,全部歸功為自己的成功,那麼,他還是要繼續失去成功的,一個人的失敗,全部推卸為他人的失敗,那麼,他還是要繼續導致失敗的。 0 0 0
- 你只是保持靜靜的看,靜靜的聽,你就自然而然地便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你之所以沒有主見,是因為真正值得你看到的,還不夠多,正真值得你聽到的,還不夠中聽。 0 0 0
- 真正找到連你自己都默默認同而又不忍打擾的話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真相。 0 0 0
- 人,生于世間,而行于社會,人是社交的動物,你也不例外。人始終得要多與人進行交流學習。 0 0 0
- 老的,不單單是人,還有人的思想。 0 0 0
- 止學就是提示我們學習如何借鑒自然之道或萬事萬物的規律來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管理,或自我約束與伸張。從而使得我們懂得了如何才能更知常地為人處世或待人接物,收斂只屬于止學這門學問之中的形式之一。 0 0 0
- 相對于有限性的東西而言,多了過了的結果最終就只能是導致成為了錯與惑,失了效用,迷了本質。 0 0 0
- 中方文化在于簡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與簡,而西方文化則屬于傾向于分解式剖析性的精與簡。 0 0 0
- 讀書就是讀一些你身上本來有而又未能被激發過的東西又或未曾被發現過的話。這樣讀書才有意思,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更好的幫助,吸取精華,從而從中獲得受益,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0 0 0
- 行任何一條路,都是充滿了費解與學習,不費解,不學習,證明你只是在散步。 0 0 0
- 意會的能力代表著一個人的聰慧程度。 0 0 0
- 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人不讀“易經與古典”,只能算是半個中國人。 0 0 0
- 想要明白大自然的變化與規律,《易經》,是必讀的。 0 0 0
- 讓人盲目的,不是教育,讓人眼睛發光發亮的,也不是教育,教育不重在眼睛,而重在提醒,提醒人們生活要學會用心對待,為學要學會積極用心。 0 0 0
- 靜起來的時候讀書才有味,忙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做我們自己該做的事。這就是對我們的生活,學習,讀書有益的最有效方法。 0 0 0
- 人的領悟進度是同等的,不同等的是每個人所用下去的時間,耐心,與態度。 0 0 0
- 一個人的自信與勇氣,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到底又是誰給的?那麼,什麼才是屬于真正的自信與勇氣呢?這種問題,我們應該得首先多問問我們自己。 或許,一個人總是還需要多去學習學習,多去鍛煉鍛煉,多去聽聽或去看看人家是怎麼說的?或怎麼做的?時間久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感知,與感覺,便會告知他一切。 0 0 0
- 窮的是志,缺的是物。 0 0 0
- 一個人如何做到層次分明?多點主的,少點次的;多點簡的,少點繁的,多點深的,少點淺的;多點明的,少點暗的;多點寬的,少點窄的;多點美的,少點丑的;多點貴的,少點賤的,多點順的,少點逆的;多點善的,少點惡的;多點軟的,少點硬的;多點緩的,少點急的;多點靜的,少點燥的… 0 0 0
- 就像自然有自然的規律,得到也有得到的自然規律:少則得,多則惑,惑則迷,迷則失。 0 0 0
- 深刻性與深度性的東西,本來只需一點點就能達到足夠,只是有的人喜歡賣弄虛榮,顯露自我,于是把自己的自作聰明,也賣弄出去,以至于最終釀成多余,或多此一舉,本該美妙,然而,亦已弄巧成拙。 0 0 0
- 每讀一書,每懂一句,生活便省下了許多煩心事。 0 0 0
-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是選擇焦慮與不安,而是選擇平心靜氣地去學習,這樣我們從中才會得到更好的吸取與進步。 0 0 0
- 有時候,應當問的就凡事問一問,問一問別人,然後再問一問自己,于是,一切都變得是輕而易見,凡事都變得清楚得多了。最有尊嚴的問,就是多讀書。 0 0 0
- 教育不是教我育我,而是你有更獨到,更值得提醒我的地方提醒我。 0 0 0
- 一個不會使人自覺進入反思的東西,不值得你為此深究。 0 0 0
- 生活就是在一邊觀察,一邊學習,一邊去研究心得,就是不能一輩子老是光靠嘴皮子或光靠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心得而才肯願意去勇敢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生活。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