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句:我只是討厭屈服
-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0 1 0
- 權利如果不用來爭取的話,權利就只是一張紙。 0 0 0
- 人們圍攏的時候,表達的很可能只是一種情緒。 0 0 0
- 要像打槍一樣。有句話,叫有意瞄准,無意擊發。 要有這個“無意”。 0 0 0
- 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0 0 0
- 他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去知道自己是多麼重要。他說過: “以為自己的名字能給別人力量,是最壞的一種幻覺或者邪教。 ” 0 0 0
- 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 0 0 0
- 張潔總擔心善良的人做不了剛性調查,但身邊這些人讓我覺得,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采訪,才不會躍躍欲試的好斗,但當他決定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0 0 0
- 風聲讓空屋子聽上去在尖叫 0 0 0
- 先打一槍,然後再在那個洞上畫一個靶子,效果是一樣的。 0 0 0
- 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 0 0 0
- 告別時她對我說了句:“醫生要讓人活著,自己得有犧牲的准備。” “你有麼?” “我有。”她為我們拉開了玻璃門。 0 0 0
- 在認識這個事件的時候,有一個干預它的事件發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過拍攝它,看到這背後更深刻的真實,你失去了一次認識它的機會。 0 0 0
- 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會在每一個新的生命里活下去。 0 0 0
- 小時候後看《少林寺》,真討厭老方丈,他問李連傑:“戒淫欲,汝今能持否?” 小李偷偷看眼手掌里定情的信物,眉尖聳動,姑娘在門後看著呢,眼波像水。 老和尚沒完沒了:“能持否?” “……能持。” 姑娘一扭頭走了。 挺蕩漾的心,你讓人家持什麼持啊你說。 0 0 0
- 這個世界是無窮無盡的 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 0 0 0
- 有人看著,不敢太輕慢。 曾國藩說得對,世間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0 0 0
- 曾國藩說的對,世間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 我問一個哈佛的老教授,社會上這麼多問題,改起來有很多惰性,怎麼改?他說,讓問題浮出水面,讓他“不得不”改變。 0 0 0
- 知道和感覺到是兩碼事。 0 0 0
- 看著孩子在采訪中離開,我們知道他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出來,也許那些話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雙城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迷,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0 0 0
- 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就只是一張紙。 0 0 0
- 在采訪筆記本前頁,我抄了一段話,歌德讓他的弟子去參加一個貴族的聚會。年輕的弟子說 “我不願意去,我不喜歡他們 ”,歌德批評他:“你要成為一個寫作者,就要跟各種各樣的人保持接觸,這樣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們的一切特點,而且不要向他們尋求同情與共鳴,這樣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 ……你必須投入廣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它。” 0 0 0
- 西北壯闊,赤金的油菜花開得像河一樣,沒完沒了。青蒼的山轉過一彎,還是。 0 0 0
- 不是自由,而是獨立。 0 0 0
- 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0 0 0
-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談她,不看她照片,也不願別人跟我談她,每次夢里終于看見她的時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沒死,我就知道。有時在夢里我小聲喊她:“奶奶” ,她靠在門邊上,看著我,不認識了,說:“誰呢?” 我心里淒涼,又覺得,是我沒照顧好你,不值得你認得。” 0 0 0
-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0 0 0
- 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0 0 0
- 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 0 0 0
- 我從來沒見過他跟孩子講什麼大道理。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他說, “一起經曆過的事情才是真的。 ”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