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阅读过英国抒情诗的人,不会忘记约翰·济慈的《夜莺颂》,这位患痨病的、贫穷的,也许在爱情上失意的诗人在1819年4月,他二十三岁的一个晚上在汉普斯提德的一座花园里写了这首诗。济慈在这座郊区的花园里,听到了奥维德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夜莺的永恒的歌唱,感到了自己来日无多,便把死亡和那看不见的小鸟不死的婉转的歌声相对照。济慈写过,诗人写诗应该像树长树叶那样地自然;两三个小时里那就能写出一页极其优美、隽永的诗歌,事后几乎不必润色;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评价过其诗作的优点,但有人为他的作品做过注释。问题的症结就在倒数第二句诗上。依赖环境的、难免一死的人对小鸟说,”不要欺凌饥饿中的人们“,他的声音现在听起来就像摩押人路得在古代一个下午,在以色列的田野里听到的
    0 0 0 0 复制 二维码 《探讨别集》
《探讨别集》[10句]
  • 博尔赫斯

    0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塞维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国人,英语是她的母语。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标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