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
《不完滿才是人生》[5句]
下辑:
《心是蓮花開》[11句]
- 年輕的時候,讀過胡適之先生的一首詩: 略有幾根白發, 心情微近中年。 既成過河卒子, 只有奮勇向前。 我不理解,適之先生的“過河卒子”從何而來。因此也沒有過河卒子的感覺。但是,不管你是不是過河卒子,反正你必須奮勇向前。 0 0 0
- 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0 0 0
-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 0 0 0
- 《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0 0 0
- 討論誹謗,不必看內容,只看他為什麼發生,權位,利益,學術義氣,嫉妒。 0 0 0
-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0 0 0
-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0 0 0
- 小車不倒盡管推 0 0 0
- 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並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0 0 0
-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曆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里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後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傑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直豎呢? 0 0 0
- 老與貧皆非人之所願,然而誰也回天無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歎而且嗟,聊以抒發郁悶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壯語,表面強硬,內實虛弱。最有名的最為人所稱譽的是曹操的名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初看起來氣粗如牛;仔細品味,實極空洞。這有點像在深夜里一個人獨行深山野林中故意高聲歌唱那樣,流露出來的正是內心的膽怯。 0 0 0
- 養生無術是有術 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我並不絕對反對適當的體育鍛煉。鍛煉但不要過頭。一個人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絕對相信體育鍛煉,則此人心態恐怕有點失常,反不如順其自然為佳 。 常見有人年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髒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這種心態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 我個人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的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0 0 0
- 蒙田說:我們不可能將愛情放在友誼的位置上。“我承認,愛情之火更活躍,更激烈,更灼熱。……但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感情,它狂熱沖動,時高時低,忽冷忽熱,把我們系于一發之上。而友誼是一種普遍和通用的熱情。……再者,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東西越要追求。……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願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弱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複存在。” 0 0 0
-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0 0 0
-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