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皆有傷心處》[19句]
王芳芳2005年起,王芳芳在豆瓣網以“這麼”之名,發表了大量散文隨筆,成為豆瓣最受歡迎的實力派作者之一。她的文字有英氣,句子短,斷語多,好比武藝高強人的匕首,颯然爽落,片片寒光。這英氣底里卻有很纏綿的東西,羞于表露,而出之以爽朗。因了這一層輾轉,其滋味便尤為久長。
《萬物皆有 傷心處》是她八年來散文的精選集,其中多數文章,曾在豆瓣廣受推薦與好評。書大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動如參與商”,是個人的憶舊。木槿樹下的外婆,關于煙和初戀的往事,童年的鵝毛大雪,寫來皆是人世相逢與離散的茫茫。第二部分“有味是清歡”,關于吃的種種,因為作者是個吃貨,願意為吃點東西跑路,這些文字就更見煙火氣。第三部分“多情似故人”,是讀書有間的八卦與雜談。從胡蘭成的三板斧,到東坡先生的隱疾,熱鬧潑辣,有味有趣。
上辑:
《何枝可依》[10句]
下辑:
《簪花的少年郎》[10句]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真正脆弱的是人,人要沒有了想法,幾天就蔫了。所以萬物的傷心是暫時的,人真傷了心有可能就是一輩子。 0 0 0
- 後來就是千篇一律的校園戀愛。春天楊花漫天飛,學校的小路上櫻花像雪一樣瞬間落下,來不及眨下眼睛,郊區有個叫碧沙崗的地方,煙柳有千頃之深,一個人去柳樹下劃船,實在難為情。我太寂寞了,青春浩浩蕩蕩,不找點出格的事做是不行的。我迅速地把自己變成了生理上的女人,然後,坐在租來的小房子里,等任達華買菜回來。這僅僅是一個春天到另一個春天的事情。 0 0 0
- 回憶的時候倒有些驚心了,看到了那背後的、走向成人社會時的危機。擁有青春的時候,人總是被茫然的力量控制,又焦躁又緊張,干不了什麼正經事。青春走了,能留下來的,多半是壞習慣。 0 0 0
- 但我知道,大家都有過童年理想的,或大或小,成年以後,很少會有實現了的。甚至早就忘了。 0 0 0
- 到現在,我都很會壓抑對親人的感情,無論是愛還是悲傷,死死咬在內心里,面子上是一句話也不說。對親人的感情,哪有那麼容易。 Mint:小時候,大概四五歲左右,我在外婆家門口,坐著小板凳,手里拿著一盅壓碎的、泡開的華豐方便面,吃著外婆端來的冬菜肉餅,成為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場景之一。 0 0 0
- 熱浪滔天在外面,咫尺外的屋里總是安逸的,偶爾探半個腦袋出去又迅速縮回來,心中有些待在諾亞方舟的竊喜。晚上開著空調蓋被子,把一條腿貼在被面上滑來滑去,舒爽輕快之極,是金聖歎所沒有享受過的“不亦快哉”。 0 0 0
- 最靜默的一種歡喜在雪降下的前個夜晚。大雪總是在夜里悄悄到來。預兆早就有了,接連幾天的田野昏晦,山色蒼寒,家里三四點鍾便亮了電燈。大人們說是“釀雪”天氣。 0 0 0
- 我就有了個確切的理想:要做有錢人,最好是女企業家,像我們老家那些鄉鎮企業主一樣,還要做大做強。比他們所有人都更有目光和遠見。 0 0 0
- 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容易把抽煙這一類事情,當成形而上的東西,會干出許多二百五的事情。那是因為心中沒有真正靠得住的形而上。當然現在也未必就有。只是略略知道,在哪些地方是肯定找不到的。等到能把煙當成煙了,又戒不掉了,這玩意兒也有自己的主張,哪能老給你們人類當道具。 0 0 0
- 我環顧四周啊… 搬過數次家,每次都是陪笑臉又加錢,細想真是好沒必要,地下那一堆堆里,一半絕不會再看,還有一半沒時間看。到底是占有欲在作怪,懷抱著“生是我家的書,死是我家廢紙”的愚執。愛書人又通常不會家境富裕,對待起書籍來,卻很有地主老財的嘴臉。 0 0 0
- 童年的日子像一支隨興而起,不停吹下去的口哨。吹個沒完。 0 0 0
- 二〇〇三年的某個秋日,我在這城市十字街頭的兵荒馬亂中,見到一位皖南舊時妝扮的老太太,個子矮小,包藍布頭巾,風把幾縷白發吹散了,在耳畔飄動。她孤獨地緩慢地過著馬路,那麼真實,又那麼像一個幻影。她有親人子女嗎?所有的車輛,都轟鳴著前後左右向她沖過去。 那一刻,大地如塵,有風吹過木槿。仿佛夢境又回來了。不是噩夢。近幾年,再夢見外公外婆的時候,心里已只剩下安甯喜悅。所以,終于可以寫出一些來了。 0 0 0
- 統上是女人更諳等待的滋味。戀愛時,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人抓耳撓腮地等女人,好容易接到了如天上掉個寶一樣,哪敢埋怨遲到。女人也就這時候能得瑟一下,結婚後就倒過來了,才恍悟,婚前男人的耐心其實是獵人的基本功。 0 0 0
- 中國寫閨情的詩思,總結後就兩種,一種少女思春,一種少婦思夫。思春是等那個不知道是誰在哪的男人來,或翻牆頭偷雞摸狗地來,或騎白馬明媒正娶地來。思夫就是坐在房里等那個知道是誰但不知道現在哪的男人回來。思春時女人是花,好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思夫時女人從春天進入秋天,擔心的是秋扇見棄,人月不圓了。總之,怎麼看都是些苦兮兮的事情。而苦兮兮的事入詩詞曲賦了就很美。 0 0 0
- 擁有青春的時候,人總是被茫然的力量控制,又焦躁又緊張,干不了什麼正經事。青春走了,能留下來的,多半是壞習慣。 0 0 0
- 童年會自動忽略掉許多東西,要到很多年後,才重新展現它們的真實面目。這就叫潛伏。 0 0 0
-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父母是教育過的。但那只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訓誡,真正進入內心還需要一些契機,比如像我這樣,在很小的時候就嘗到了難以下咽的後果。 0 0 0
- 想起那些坐著火車在大地上穿行,經過平原與丘陵,山峰與河流,從黑夜駛入白天的時刻。這些時刻,讓人覺得一己的悲歡,你所渴望的,隱憂的,厭惡的......所有。真是無足輕重,而因這無足輕重,又反而從內心生出平靜。 0 0 0
- 張愛玲三百六十度細細審視過這份友情,她說:“一個知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來”。他們都不是完人,只是在合適的時候,互相遇見,互相激發升華了在對方那里的完美,時空的曠野從此駐紮了春天,言笑晏晏。這真好,但首先,我悲觀地想,還是自己要好,做一個心靈足夠配得上對方的人。然後,還要正好有了“不早不晚,原來你也在這里”的機緣。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