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家书》[24句]
    曾国藩

    分为:修身与养性,教子与持家,交友与处世,用人与理财,治军与为政五部分。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这部家书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让他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他成为连毛泽东、蒋介石都备加推崇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首现于1879年,由李鸿章汇编、李鸿章点校,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即以传忠书局刻本为蓝本,汇编了修身、治学、治家、为官、理财、交友、待人、养生等方面的百余篇代表作品,版本正统,內容精粹,堪为曾国藩学问的最佳读本。
    0 0
此专辑的句子
  • 曾国藩

    0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歷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3月1日,时发脚麻之癥,舌蹇不能语。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岁。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謚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於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一生着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於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本人也善於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拚命着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馀部与捻军匯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希望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於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於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鬥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於隘”、或“病於琐”、或“偏於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於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於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麵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更多相关句子
看看其他标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