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下筆如顯微鏡般盡現人性,台灣作家唐諾卻對她另有一番同情:“張愛玲一直被看成詩歌精微洞視一切人情世故的無與倫比的小說家,她在這上頭的確驚人,就她書寫時的輕輕年紀而言。但等你自己年過四十了,被迫知道人心的複雜種種,你再回頭讀張愛玲,很容易發現原來她是如此‘文學’,小說中諸多人的反應、諸多觸及人性複雜幽深的地方,張愛玲往往力有未逮,她只能憑借自己驚人的聰明屈才去想去編,並仰靠自己漂亮靈動而且氣氛營造能力十足的筆蓋過去……真是苦了你了,孩子。” 張愛玲是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就算是,祖師奶奶畢竟也曾年輕。當你敢于發現和正視張愛玲的“嫩”,恭喜,表示你已走過千山萬水,看岳歸來,心底自有一片遼闊的云海。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愛戀無聲》
《愛戀無聲》[12句]
  • 馬家輝

    0

    馬家輝(1963年-),新香江四少之一,生于香港,灣仔長大,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亦為台灣問題研究員。他是香港著名作家、文化評論人,和梁文道、林夕是香港的“賣紙三人團”,熟悉他的都叫他“馬博士”。他有學院派的深厚理論根底,也有傳媒人的開闊視野,更有文人的筆墨功夫。
    1963年,馬家輝生于香港,他是家中的獨子,而後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灣仔長大。
    少年時候,馬家輝上課前在大排檔吃早餐,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也正是由于環境的影響,使得他從此心底一直根植著江湖情懷。
    17歲,馬家輝在一家小書店發現了一本談李敖的書籍,從19歲那年起,他就瘋狂地迷戀上了著名文學家李敖的作品,並且立志21歲之前寫出一本關于李敖的著作。高考之後,馬家輝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但是經過再三抉擇,為了李敖,他放棄了徐克,選擇了去台灣大學讀書,念心理系。馬家輝在台大讀書時認識了李敖,每天下午去李敖在金蘭大廈的家中,幫忙整理剪報,聽李敖笑談江湖。大二那一年,馬家輝出版了《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此書成為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學子競相閱讀的暢銷書。李敖在閱讀完《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之後,對馬家輝說:“小馬,我當你面這樣說,背後也是這樣說———我以前研究胡適,胡適跟我說,李敖,你比我胡適更了解胡適。那我今天跟你說,你比我李敖更了解李敖”,並且在1997年的回憶錄中將馬家輝列為平生所交好友名單。
    1997年1月,馬家輝和妻兒住在台北大直,春節時節,接到高信疆的電話,邀請他去香港《明報》工作,他成了《明報》的副總編輯,且開設專欄,開始寫尖刻的時評,被人們稱為“賤嘴馬”。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